「愛心個個都有,即使梟雄都會有愛心,但係耐心先至係最重要,如果唔係,就唔好接受寄養嘅細路仔。」在餅店工作的曾錫文先生與太太馮秋萍,都很喜歡小朋友,雖然已經育有三名子女,但在過去七年來,依然為三名有需要兒童提供寄養服務,希望盡力給予不幸小朋友幸福快樂的童年。
社會福利署中央寄養服務課及五間提供寄養服務的機構昨日舉辦「箏情互動寄親恩」家庭日營,讓三十六個寄養家庭、接受寄養服務的小朋友及其親生父母,一起做風箏,以風箏寓意寄養的小朋友,希望寄養及親生家庭,懂得付出愛心及耐心教養他們。
曾先生及曾太的長子及次女已婚,只有小女兒同住。兩人昨日帶着寄養女兒欣欣出席上述活動時表示,目前家中共有兩名寄養女童,分別是六歲患有輕度弱智的欣欣及八歲的彤彤。曾太形容欣欣初來時「既渴望被愛又不敢被愛」,對陌生人有戒心,更表示:「初初幾日,佢試過企喺窗台窗簾布後面,等我哋搵極都搵佢唔到。」
曾生與曾太最終以愛心及「投其所好」等招數奪得欣欣的信賴,例如親手教導欣欣大小便後替自己清潔。雖然曾家並不富裕,僅靠曾先生在餅店工作獨力養活一家,但曾太認為寄養兒童最需要的是愛,所以經濟不是問題,「買一件衫,五十蚊以下都冇問題,但係三百蚊我當然買唔起。」曾太曾經歷不快樂的童年,所以一直渴望給予不幸小朋友無微不至的愛,因為她知道沒有愛的童年那種酸苦,她與曾先生都有很強的信念,她說:「小朋友應該係幸福同快樂嘅,所以我哋盡力幫到就幫。」
據社署資料顯示,至今年七月底為止,接受寄養的兒童共有五百七十五人,已登記的寄養家庭共有六百六十六個。寄養父母每為一名兒童提供寄養服務,可獲社署發放每月二千多元津貼。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