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明
中共總理朱鎔基最近視察中央電視台,新聞照片裏只見他笑坐桌前,周圍站着一群人都在鼓掌。這情景,頗像文革期間林彪等高舉毛語錄列隊而行,周圍掌聲雷動;也頗像毛澤東在人大主席台上給自己鼓掌,同時接受四座密密麻麻的掌聲。鼓掌是新中國文化的特色,西方政壇上不會看見。
香港易手不過五年,政壇已是鼓掌成風。就在朱鎔基笑聽掌聲的時候,董建華、曾蔭權等恭立中國銀行行長劉明康身後,熱烈鼓掌慶祝中銀上市。七月二十七日,報紙刊出董建華治港班子合照,上至董建華、梁錦松下至劉淑儀、曾蔭權等港英遺臣一律在鼓掌。他們手勢嫻熟表情自然,雜在中共的鼓掌幹部之中,保證誰都無法分辨。
明朝正統年間,太監王振用事,工部右侍郎王佑刻意逢迎;有一天,王振問他為甚麼不蓄鬚:「王侍郎何無鬚?」他馬上說:「老爺所無,兒安敢有?」(《明史紀事本末》卷二十九)今天的董建華政府剛剛相反。他們解語的手掌,拍出了另一句話:「老爺所有,兒安敢無?」
新中國的鼓掌,有點像舊中國的碰響頭。《清朝野史大觀》卷四載:從前大臣獲君主召見,算是恩遇特隆,須碰響頭,而且要「聲徹御前,乃為至敬」。但御前只有一個地方可以碰得「蓬蓬然若擊鼓,且不至大痛」,所以,大臣得厚賂太監,求他們指示碰響頭的位置,否則就是碰到額頭腫似葫蘆,也沒有響聲。此外,跪地碰頭,久了膝蓋會痛,必須用厚棉包裹。當年李鴻章要給慈禧拜壽,就先在官署裏每天「拜跪三次,以肄習之」。
現在,鼓掌在政壇上取代了碰響頭,方便得多了。古時皇帝總不能給自己碰響頭,毛澤東、江澤民以至董建華等卻可以帶頭給自己鼓掌;西方議會決事要投票,毛澤東等卻可以教人大代表之流一律鼓掌通過他們的意旨。這是碰響頭禮辦不到的。舊中國沒有群臣一起碰響頭通過聖旨的先例。畢竟碰響頭只是儀式,響頭碰過後,朝臣論政往往就不隨皇帝意思,實行面折廷爭。
新中國語言裏卻沒有一個類似「面折廷爭」的詞語。他們慣說的是「擁護黨中央」。而一致擁護的表達法就是一起鼓掌。這一點,董建華政府很清楚。所以,江澤民來港那天,他們的掌聲「蓬蓬然若擊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