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高官問責制應改名卸責制 - 盧峯

蘋論:高官問責制應改名卸責制 - 盧峯

像這種千錯萬錯都是人家的錯、千錯萬錯都是業界的錯的態度,難道就是問責制的精神、就是問責制的真諦嗎?

特首董建華先生說,細價股股災並沒有對問責制造成打擊;相反,問責制令政府反應更快。
是的,問責制的確令政府反應更快、的確令官員反應更快!大家在這幾天不是都見識到政府財金官員如何鬥快推卸責任、如何鬥快卸膊、如何鬥快把責任放在人家身上嗎?只可惜這種鬥快卸責的作風不僅打擊了問責制的公信力,更打擊了整個特區政府的公信力;若果董先生居然看不到這個事實,居然還以為問責制運作成功,那未來政府碰的釘子只有更多,跟市民的距離只有更遠。

明顯袒護屬下
事實上過去幾天幾位政府財金官員的「卸膊」表現的確教人歎為觀止。首先是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先生,他在還未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還未清楚了解港交所、證監會及財經事務及庫務局之間的溝通聯繫時便悍然把責任全部加在港交所身上,甚至說要追究港交所在事件上的責任。這樣隨便攤派責任的做法,不是推卸責任、袒護屬下財金官員又是甚麼呢?
當然,最讓人歎為觀止的還是剛上任不久的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馬時亨先生。這位由商界空降入政府的「精英」、這位自比為財經金融市場"Watchdog"的官員卻一再表示自己與事件無關,又表示自己只知道有除牌政策,不知道政策的詳細內容。換言之,他希望以不知道情況為理由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可是其後在立法會議員一再迫問下,馬先生終於改口說事前曾收過諮詢文件的撮要,只是他自己沒有閱讀而已。馬先生更「怪罪」業界人士沒有及時向他作預警,以致他覺察不到文件的破壞性。像這種千錯萬錯都是人家的錯、千錯萬錯都是業界的錯的態度,難道就是問責制的精神、就是問責制的真諦嗎?

卸責影響深遠
我們認為,細價股除牌諮詢文件雖然因時機不對、建議欠周詳而引發股災,令不少股民及公司損手,但只要政府及港交所在日後再推出有關建議時能多吸納市場人士意見、多注意時機,那這場股災是不會對香港及香港的金融市場造成長遠影響的。真正對香港造成深遠影響的是事件反映出的互相推搪、互相卸膊的作風。
試想想當高官問責制變成高官卸責制時,該為錯誤政策負責的人仍舊官運亨通,不該負責的人卻成為代罪羔羊,這樣下來政府政策失誤只有愈來愈多,施政也只會更紊亂,到時候香港所受到的傷害不是更深更持久嗎?
(圖)梁錦松在仙股股災事件中明顯袒護下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