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企業聯合會會長佘繼標
就勞工處近日正式推出「青少年見習就業計劃」,本人以中小企聯合會會長身份與眼鏡商會會長許亮華先生及珠寶金飾商會會長林世榮先生,共商如何配合,最後大家同意向轄下會員呼籲,希望能騰出約一百個職位空缺。此外,多個不同界別的中小企商會亦聯訣於稍後分別與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常任秘書張建宗及特首會晤,其中一項議題便是涉及雙失青年。
中小企是很願意為社會出一分力,可是政府一方面鼓勵中小企多製造職位,另方面卻打沉中小企,令其無法生存。以青年就業計劃為例,中小企業若想獲當局資助每聘請一人可得二千元津貼時,必須填寫大量文書,費時失事,要知相對大財團每出手可提供百個職位,每家中小企所能騰出的空缺只得十個八個,但同樣要填寫大批文件,這無異令中小企卻步。
其次,當局的政策又每每向大財團傾斜,中小企若想向政府申撥培訓資助,簡直比登天還難,荒謬的是受到利潤保障的專利巴士公司卻很輕易取得當局的撥款,不禁要問究竟這是一個怎樣的政府,劫貧濟富,漠視中小企在大海中掙扎求存!
再者,君不見早期創業的前輩,他們當年何嘗不是雙失青年,從大陸來港謀生,學歷水平低,又無一技之長,幸而當局提供培訓機會,提升求生技能,結果他們亦為本港的繁榮作出一定貢獻;縱觀今天,當局的培訓政策十分矛盾,當局催生的生產力促進局口說是協助培訓本地人才,可是卻形同一個暴利機構,收取昂貴課程費用,在如此經濟低迷下,叫人家勒緊肚皮去上學嗎?
政府若欲增加就業,請不要再推行那些只傾向大財團的政策,要知中小企養活本港七成人口,搞好中小企變相搞活經濟。在水、電、煤、差餉、工業用地或油渣方面的收費減免,均有助中小企生存,才有能力創造職位,這個顯淺道理,難道政府高官不懂?
與此同時,亦應加強培訓,一是培訓技能,二是培訓工作態度。教育統籌局現正研究參考澳洲,設立技術及延續教育學院,其實大可利用現有職業訓練局加強職業教育,填補理工學院升格大學後,較為高層次的職業培訓。
以往因急功近利,忽視了培育青年人的工作態度,這點確令僱主在聘請青年人時未能熱衷,本人在此呼籲青年人應珍惜各界為他們努力創造的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