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責制出籠後,各個局長輪流亮相,雖然語調哼唧,內容且見支離破碎,廢話甚多,但總算先肯定了有「能見度」。卻有田北俊和曾鈺成兩大黨魁,在得欽點入行政會議之後,完全不理角色甚至利益衝突,站出來向局長們指點江山,曾鈺成更建議,各問責局長須接受公開講話培訓。
就讓人有權力核心中人不咬弦的疑惑。究竟誰問責?誰負責?誰要自負盈虧?這一幕還未有答案之際,上述問題已可應用於更活生生的一幕——仙股股災。
那場股災,可以在一日內掃掉一百億,足見香港細價股之多,港交所的意念,自然是清洗劣股,「股價持續在三十個交易日內低於五毛錢者還該除牌」。一大質疑,自然是股價不一定要與股票質素掛鈎,價位低不等如那間公司不值得存在。
但事實是,類似規定,在美國也有,只是他們把價位定在一美元,即是港幣七點八元。比較起來,港交所提出的五毛,似乎是微不足道的。但話又得說回來,本地仙股之多,若港交所的建議落實,足足有四成八的上市公司可能要除牌,實在非同小可。
清洗劣股這個大原則,似乎無可厚非,卻與香港的實況脫節。要做這個,原該套用董建華的名句,「慢慢來」。但港交所卻在此時此地,急不及待地提出這項諮詢,完全低估市場反應。
失業率高企,零售苦哈哈,港股更受外圍尤其是美股的拖累,在這種懨懨的經濟境況提出這樣的改革,原本已膽顫心驚的市場,怎不會嚇得簌簌發抖。
於是見報章評論由經濟理念談至公關手腕,有說,官方還該先向媒介吹風,好有個緩衝期。但當然已曾吹了風,不然怎會有媒介老早在諮詢文件發放前,已報道了有關建議。媒介之後沒響起警號,確見失責。但若真響過警號,掉過頭來,這次股災的矛頭,還不就指向傳媒,不就都是「傳媒失責報道引起恐慌」之過。
不幸恐慌只維持了一個交易日,港交所急急撤回建議。這一場鬧劇及悲劇中的一大癥結,是源頭不過是一份諮詢文件,講明諮詢,即是還有商量餘地,怎地市場反應這樣大?
是因為市民不信任政府。所謂諮詢,多的是假諮詢。像明明已擺好架勢,一心一意要實行問責制,主意已定了,卻仍來甚麼諮詢民意。於是股民把諮詢文件當做政策文件來看待。
這份不信任,在事發後只更得鞏固。曾鈺成說,政府對港交所提出除牌建議「並不知情」。不知這民建聯主席是代表行政會議、董建華一人,還是整個政府說話。還幸就財經事務真正的問責局長馬時亨向記者承認,政府一直支持要有除牌機制這大原則,「我入政府之前,已有這個政策。」
也即是說,這個政府政策,本就存在,只待商議細節。價位定在五角,對香港來說,顯然仍然太高,此舉會影響幾近一半的本地上市公司,馬氏從這一行出身,不可能一句事前不知細節,就不向港交所叫停,就讓上司梁錦松把矛頭隱約地淨指向港交所的鄺其志等人。
這次事件,當然是意外。但駕車傷人也是意外,總要負責及賠償。這次,究竟誰問責?誰負責?幾乎可以肯定的一句,是小股民自負盈虧。
毛孟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