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阿諍
千百年來,「公平與效率」這一對矛盾的孰先孰後之爭始終是個勢均力敵的結果。但是在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初,中國政府卻一咬牙下了個狠心,宣布「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在當時平均主義盛行的歷史背景下,提出這個口號可以理解。但二十多年來,被「兼顧」的「公平」地位每下愈況,造成了今日中國社會的諸多不公平。
於是,就這個問題,學者們在問卷中問道:「您認為當前我國『最不公平』、『第二不公平』和『第三不公平』的現象是哪些?」要求北京市民對問卷列出的「因性別造成」、「因年齡造成」、「因學歷造成」、「因職業造成」、「因行業造成」、「因階級階層造成」、「因單位造成」、「因權力造成」、「因地區造成」、「因家庭出身造成」、「因戶籍制度造成」、「因所有制造成」等十二種現象作出三種選擇,並將他們排序。學者們對調查統計結果用「打分」的方法進行處理和排序: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權力」、「學歷」、「職業」、「單位」、「行業」。
調查結果顯示,北京市民的選擇,帶有強烈的傾向性:
一、北京市民對因「權力」造成的不公平的強烈反映是最為一致的,在第一選擇、第二選擇和第三選擇中它都排在第一位,可見老百姓對被濫用的「權力」已經有厭惡感。這同上一篇中人們對「當官」掙多錢的不滿可以互為印證。
二、因「學歷」造成不公平是近年來凸現的,當學歷成為最重要的文化資本之一而實際的素質和能力反而被忽視時,考慮到中國高等教育的嚴重短缺,由學歷劃出的小圈子就是不公平的了。
三、因「職業」、「單位」和「行業」造成的不公平的入選,並且排在第三、第四、第五的位子上,反映了特殊時期的特殊現象。應該說,這種不公平是計劃經濟體制的慣性造成的。尤其是帶有壟斷性質的「行業」、「職業」和「單位」造成的不公平,實際上是權力的延伸。
現代社會是鼓勵社會流動的,而當社會階層之間流動的關卡愈來愈多——權力、學歷、職業、單位、行業……就是流動的路徑變得愈來愈窄,不公平也就愈演愈烈了。當社會流動的路徑完全被堵塞時,動態的階層觀就變成了靜態的階級觀,這可能是釀成社會衝突的重要原因。
(二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