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股災平議 - 李怡

李怡專欄:股災平議 - 李怡

港交所的「五角除牌」風波,固然使許多小股民在爭相拋售細價股中損失了總值五十八億港元的資產,而港交所、證監會和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則統一口徑表示,事件是市場對港交所的有關諮詢文件有「誤解」所造成。
連日來,香港輿論多認為諮詢文件的表達甚清晰,市場並沒有存在誤解。財經事務及庫務局、港交所、證監會所說的「市場誤解」是推卸責任。
筆者則認為,即使市場對港交所的諮詢文件有誤解,港交所發出一個可以令全港股民誤解的文件,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它至少說明了:一、文件內容有不夠清晰及足以令人誤解之處;二、港交所等財經官員對市場反應缺乏敏感,不知道這樣的文件會帶來一場慘烈的股災。
馬時亨、李業廣、鄺其志都算是頗為資深的財經界人士,但諮詢文件卻使人對他們的專業水準無法不存疑。這是因為證監會、港交所需要掌握的,是公司的質素,而公司質素實與股票價格無關。
美國最近連續爆發會計醜聞的公司,股價都不低。因此證監機構對上市公司加強監管,應着重在對獨立會計師的監管,對大股東向小股民供股抽水的監管,而不是一刀切地要將五角以下的細價股除牌。

至於諮詢文件所定的連續三年虧損就要除牌的建議,也不合理,因為許多生意往往要投入相當大的資金,而盈利則在多年之後。例如地鐵公司,在剛剛建成的幾年,也是連續虧本(盈利連支付利息都不夠),但現在卻大有獲利。諮詢文件的這些建議,連筆者這個外行人也覺得不可思議。
這個外行的、非專業水平的諮詢文件的發出,誰要負責?港交所行政總裁鄺其志表示,文件草擬時曾與證監會磋商並談妥細節,卻沒有交給財經事務及庫務局。但現行股市監管結構是,港交所向證監會負責,證監會則聽命於財經事務及庫務局。上周四公布諮詢文件當天,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馬時亨在出席一個酒會時表示,雖然近期全球股市波動,但不能押後有關諮詢,因為建議屬長期政策。可見他對諮詢文件是了解並支持的。根據西方國家部長制的慣例,當政策造成了殃及千百民眾的災禍,即使有關部長沒有直接參與政策的制訂與執行,他還是必須引咎辭職的。董伯的問責制等同於部長制,且看他的問責部長有沒有為災禍挺身負責的勇氣。
在群情洶湧之下,港交所撤回了有關建議。馬時亨發表聲明「表示歡迎」,親中挺董報章也稱讚政府「從善如流」。然而,發出一個諮詢文件,三天後就撤回,這種朝令夕改的證券市場,恐怕只會令投資者卻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