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立法會休會,多點與年輕朋友聚面,碰巧一天之內,跟兩群來自內地、香港、國際的學生談香港的法制、談法治與自由市場。內地的同學十分踴躍發問及發表意見,使我得到更多認識他們的興趣及關心的問題。
每一次接觸內地來的學生、學者、法律界和司法界人士,都令我為中國的將來感到鼓舞,但同時,每一次接觸,都令我深深感到中國需要香港的貢獻,中國最需要香港人提供的,並非資金、科技,甚至不是專才,而是香港人習已為常,甚至略感腼腆的香港精神和文化。
別誤會,我指的精神和文化不是"cando"(「能幹」?),或者刻苦、創業、獅子山下;那種精神,今日在內地比比皆是,我所指的是我們守法、守約、尊重他人私有權、尊重人權、視公平合理的程序、透明負責的政府為理所當然;重視避免利益衝突、不容忍以權謀私、嚴格履行信託之下的責任等等。
這連串的價值觀,或多或少,直接間接,與法治精神及人文文化有關,與長期的物質文明及多元化社會有關,而這種精神,是中國踏入二十一世紀所需要的精神。我接觸的最優秀的內地學生、學者和法律、司法界人士,他們追求的理想,都是以這種精神為重要元素。
你說是不是很諷刺?今時今日,香港人最羨慕大陸人財大氣粗、經濟蓬勃,內地人最羨慕香港的卻是自由、開放、法治制度。有一位內地人士對我半是說笑的一句話,令我難忘,他說,香港人到大陸搜購冒牌貨,因為價錢低得不可置信;大陸人到香港購買正牌貨,因為這裏買的可以信得過是真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