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傳媒及議員一定很喜歡高官問責制,這個問責制推行還不到1個月,就已經有數名高官遭傳媒及議員點名問責,要他們為細價股除牌建議所導致的股災負責,昨日立法會上,已有高官「識做」,搶先道歉。想在香港的政治環境中當問責高官,談何容易,沒幾分斤両,相信很快就會成為問責制的祭品。
傳統的公務員本着「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心態辦事,因此被認為不求上進。現在,問責局長高談闊論,許多政策的建議、構思隨日而生,他們的勇氣不錯,不過得小心,一講錯話,就會被政敵抓來問責,被市民要求問責,被傳媒圍攻問責。民間的言論、構思可以天馬行空地談,高官的每一句話都會被猜測成官方意見,看來有些問責高官還沒習慣香港官場作風,或者說,他們想打破香港的官場作風。
從過去10多天美股與港股的反應中,我們可以看到允許沽空制與不允沽空制的巨大分別。在香港,一提起沽空,不少較保守的人馬上想到投機,手上沒有股票怎麼能沽?沒有股票的沽售行為當然是不正當的活動。但是,這些保守的人也許不知道,沽空的一個好處就是在股價大跌後,很快就會因為沽空者平倉而大幅反彈,使高價入貨者多一個機會脫身。不允許沽空,人人只希望買了股票後股價漲,如果看好的人不多,股價就會「陰陰跌」,這更恐怖。
曾淵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