弊病叢生 天堂夢醒<br>環球經濟:瑞士人不再自我陶醉

弊病叢生 天堂夢醒
環球經濟:瑞士人不再自我陶醉

瑞士一向予人的印象是世外桃源,但近期發生的連串事件,連一向安於逸樂的瑞士人亦開始感到不滿。暢銷小報《Blick》便在頭版大字標題向商界領袖發出咆哮:「瑞士近期究竟出現了甚麼問題?」

的而且確,瑞士航空去年底陷入財政危機、蘇黎世金融集團和瑞士信貸集團今春的企業管治病癥、前月初涉及洗黑錢醜聞而被拘捕的駐盧森堡外交官事件,以及上月在瑞士上空發生、造成52個俄羅斯小童及19名成人殉難的空難事件,所涉及企業、政治、管理災難的醜聞,均令這個人口僅逾700萬的小國不得不重新考慮是否秩序和效率不再,並檢討整套制度有否改變的必要。

經濟成就驕人
首項工作是要檢討事情出岔子的原因。瑞士可算是歐洲最成功的經濟體系,人均收入達31000美元,失業率低至只有2.1%,經常帳盈餘相等於GDP的1成。
此外,在全球100大企業中,瑞士佔了5家,包括食物生產商雀巢(Nestle)、金融巨子瑞士聯合銀行(UBS)和瑞士信貸集團(CreditSuisseGroup),以及藥業公司Novartis和RocheHolding等,相比起人口10倍於瑞士的德國亦只有6家入圍,優劣立判。成功往往會令人失去理智,瑞士航空、瑞士信貸及蘇黎世金融集團均因此而盲目擴張,就算其後發覺投資不符合股東利益,也不願走回頭路,終於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經過今次教訓,相信這些瑞士人會收斂他們的驕傲和優越感,變得更為虛心。

小圈子管理層
此外,瑞士公司的董事局一向只是橡皮圖章,由一小撮保守而又自命不凡的同道中人所組成。譬如雀巢行政總裁勒瑪夫(PeterBrabect-Letmathe)便出任瑞士信貸董事局的副主席,瑞士信貸名譽主席吉迪(RainerE.Gut)卻又是雀巢的主席,這些人不是來自同一政黨,便是識於微時,或是從軍服役時曾經同甘共苦,難怪會同一鼻子出氣。令人奇怪的是,瑞士人追求民主的熱忱竟然沒有引伸至公司管治領域,機構投資者一直過於被動。例如蘇黎世金融集團因過度擴張,以致陷入困境,股價狂跌,前主席兼行政總裁赫庇(RolfHuppi)亦沒有遭受股東質疑,令人如丈八金剛──摸不着頭腦。
近期發生的連串事件,似乎真正觸動了瑞士人的神經,讓他們從自我陶醉中醒悟過來。在野的瑞士人民黨支持率急升至超過20%,反映瑞士國民已有求變的心態。對於大公司和自由市場的信任程度愈來愈低,已為經濟埋下危險。有數以千計的投資者正打算在明年5月31日的周年大會中把瑞士信貸主席兼行政總裁麥利民(LukasMuhlemann)拉下馬,而在9月開放電力市場的投票,相信亦會遭受否決。

透明度漸提高
股民對公司透明度的要求提高,令企業管治出現了新局面。根據新規例,公司必須公布最高薪行政人員的薪酬數字及透露所給予董事會成員的現金及額外津貼詳情,此乃瑞士過去未曾出現過的情況。
過度自信的行政人員末日已屆,除了瑞士信貸主席兼行政總裁麥利民明年將被迫放棄主席寶座、蘇黎世金融集團前主席赫庇亦受股民背棄外,不少政客也不再熱衷於加入董事會,恐防公司出現問題便會被殃及。不過,有分析員認為,商業與政治保持距離,情況會變得更加正常,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貨幣強受考驗
瑞士雖然是一個富裕國家,仍要面對不少困難和挑戰,譬如接近零增長的經濟便有待改善,其中一項方法是為受保護的行業引入外資競爭,以提高生產力,但此點恐怕不易取得選民的認同。
直至今日為止,瑞士經濟仍有足夠彈性,在70年代曾因日本加入競爭而瀕臨崩潰邊緣的手表業亦已轉型成功,但瑞郎近月急升,必然會削弱製造業的競爭力和旅遊業的吸引力,且看瑞士經濟能否如90年代初般履險如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