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移民 矛盾重重

三峽移民 矛盾重重

三峽工程的建設已經到達關鍵階段。為了保證二○○三年六月如期實現首批機組蓄水發電,今年年底三峽工程將把長江截流,開始蓄水。那表示三峽工程的移民工作已進入最後階段。三峽庫區的各級政府正如火如荼的開展大搬遷、大安置和大清庫。中央政府為了三峽工程得以順利,對庫區各級政府和民眾,提出了很多承諾,這些承諾實現了多少?庫區的移民如何面對移民的生活?筆者剛從三峽回來,所見所聞可反映三峽工程對庫區民眾的影響。
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陸德泉

三峽工程蓄水後,將淹沒湖北省和重慶市兩座城市,21個縣,356個鄉,1711個村,127個城鎮,1599個工廠,動遷人口120萬。隨着長江遊覽,都可以看見新的城鎮豎立長江兩岸,可是,這些新城鎮正面臨不少經濟和環境的隱憂。雖然地方政府從中央政府獲得不少城鎮搬遷和移民款項來建設新城鎮,但由於預算低估了後靠搬遷的地質情況而造成的高昂建設費用,地方政府又往往傾向擴大建設規模,造成撥款嚴重不足。地方政府往往需要投入額外三分一之費用,通過各方面的借貸,三峽庫區的地方政府往往債台高築,成為當地民眾日後的沉重負擔。

嚴重的環境隱憂
三峽的地質條件不穩,造成新建城鎮的嚴重環境隱患。不少城鎮都是後靠安置,只有向坡度更高的地方搬遷,通過開山坡、建護土牆來修建地基。造價高昂不說,工程更需要高技術的投入和高質量的監督。現在,不少新建城鎮已常出現山泥傾瀉現象。三峽工程蓄水後,對庫區,特別對這些新城鎮的影響更引起中央和地方部門的關注和擔心,不但造成巨額投資泡湯,還會造成嚴重的人命損失。
三峽的新城鎮建設吸取了大量安置移民的資源,但進一步拉大了移民安置的差距。雖然不少樓房被圈上「拆」的標志,可是,還有不少居民和小商販沒有獲得妥善的安置,還在拆遷區居住和謀生。和地方政府的情況類似,一般居民在中央政府提供的補償以外,還需要提供另外三分一的資金,才可以購買安置的住所。單位條件比較好的職工,在單位協助下,可以取得銀行的借貸。貧窮的,沒有工作,沒有單位的,單位條件差的,便不容易取得借貸。雖然這些居民為數不多,畢竟蓄水的期限快到,他們的安置問題愈來愈突出。

農村移民的情況更令人擔憂。三峽工程剛上馬的時候,提出了後靠安置,建議移民開發荒山,開闢梯田和種植果樹;或者進入城鎮,經商為生。後來才慢慢發現這兩個方案不切實際。三峽在改造山坡的過程中流行一個說法,「好天坡改田,雨天田改坡」。由於坡度和土質的問題,大部份安置的農民無法開闢梯田,大規模種植果樹又破壞生態,造成柑橘市場疲軟,農民生計不保。進入城鎮的移民,在集鎮的經營困難,找工作不易。
在九九年,中央政府已意識到後靠安置的問題,開始利用分散外遷來處理農村移民問題。在中央政府的壓力下,各省市政府也相應採取了比較優惠的措施來安置三峽的移民。可是,那些優惠政策卻激發了當地庫區移民的不滿,要求爭取獲得同樣的補償。隨着三峽工程蓄水,大搬遷、大安置和大清庫迫在眉睫,三峽移民的矛盾相信只有進一步激化。

為發展付出一切
不但是雄偉險峻的三峽風光,歷史悠久的名勝古迹即將淹沒在慢慢上升的長江水中;無論是後靠,還是外遷安置,生活在三峽庫區的城鎮居民和農民,他們的生活、社區、歷史和記憶也同樣將淹沒在三峽水庫之中,為國家的發展大業而付出一切,和他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