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和捨,進和退,是一體的兩面,面對大小事,心裏難免嘀咕,比方說:「這塊東坡肉,好吃,但膽固醇高,咬下去?還是不咬下去?」咬不咬,就是取捨;對適口的豬扒和難啃的女人,我們都總在取與捨之間徘徊。進退和取捨,幾乎是同一回事,所以我們說「進取」和「退讓」;讓,就是捨。
世上,沒有只進不退的人,都掉崖死了;也沒有只退不進的人,一開始,他們就縮回子宮的黑洞;對一事一物,我們都有取捨;就算整個人生,我總覺得,都是一個取和捨的過程,都應該有取和捨這兩個階段;「取」這個階段甚麼時候終結,「捨」甚麼時候開始,關乎我們怎麼看自己能享的「天年」。
「大爺是老不死,起碼能活一百歲。」你信心爆棚。好,那就來個七三或者六四分帳,六十歲之前,算是「取」,朝七晚十一,不斷攫奪,積累,擴建,堆起如山身外物,人脈情緣千頭萬緒,找到提貨單,卻忘了平靜喜樂擱在倉庫的哪一層。六十之後,那可能有的四十年,就該是「捨」了:整理既有的,把掙來的財產,有計劃,有步驟地送走,讓給還在「進取」階段的人;懂得捨棄,人才會從容。
從容甚麼?從容就死啊。我甚麼都不怕,就怕誘惑和死;因為都不能抗拒。日常用遙控器調較電視音量,每見屏幕出現「14」,例必一驚,飛快略過;「14」,諧音「實死」;其實,大家都「實死」,為甚麼要怕?還怕得要死?
怕,主要原因,是怕死神來得快,但不突然,心理上沒作好準備,生活上也沒作好準備;沒作好準備,就是沒做好「捨」的安排,太多東西要交代,但臨急交代,當然草率而狼狽;怕死,其實是怕狼狽。開始大掃除,珍藏的幾千片影碟(真奇怪,怎麼都是四級碟?),分批送豬朋;狼狽的事,由他們面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