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讓人憂慮的是,這樣的見習計劃可能演化為「換血」計劃,方便企業裁退或減少薪酬較高、工齡較長的員工,改以短期及薪酬較低的見習職員取代。
「破窗理論」(TheBrokenWindowTheory),是經濟學者很常用的分析工具。首先提出的是法國經濟學家Fr??icBastiat,據說他在一八五○年的一篇短文已提出「破窗理論」,以說明觀察經濟現象不能只考慮看得到的結果,更要注意隱藏的影響,只有這樣才不會被所謂刺激經濟的「花招」所迷惑。就以「破窗」為例,人為的打破商店的櫥窗雖然表面上令商店增加了開支,令玻璃廠多了生意,好像也會令整體投資及生意增加;但大家看不到的是商店由於要額外支付修補櫥窗的費用,便需要削減其他開支如清潔的開支,結果清潔公司生意額下降。在這樣一來一回下,整體經濟又有甚麼得益呢?
花了這許多篇幅來介紹Bastiat的破窗理論或譬喻是因為特區政府不久前提出的「一公司一職位」計劃、提出的所謂二萬多個青年見習職位,其實只是破窗理論的翻版,根本沒有大幅增加市場上的職位數目,更不要說可以改善失業情況了。為甚麼這樣說呢?
因為政府雖然呼籲各大商會會員每一家聘請一位畢業生當見習一年,但卻沒有任何額外的資助;也就是說,企業要自掏腰包提供這些職位,這自然令他們的經營成本上升了。
為了保持競爭力、為了控制成本,企業當然要在其他方面削減開支,例如減少部份原來外判的工作或不再填補職員離職後的空缺;這樣下來,剛畢業的青年也許有了更多就業機會,但原來倚賴外判工作的人士卻面臨工作減少甚至失業之苦;而其他失業人士也因為減少公開招聘而更難重返勞動市場。這樣的一得一失、一來一回,究竟實際上增加了多少職位不是大有疑問嗎?
更讓人憂慮的是,這樣的見習計劃可能演化為「換血」計劃,方便企業裁退或減少薪酬較高、工齡較長的員工,改以短期及薪酬較低的見習職員取代。在目前經濟低迷、僱員討價還價能力極弱的情況下,出現這種「換血」的情況是大有可能的。像這樣的結果,對上班族有甚麼好處呢?對紓緩失業問題有甚麼幫助呢?也許特區政府該多吸取「破窗理論」的教訓,以免只注意到刺激經濟或就業措施的「好處」,卻看不到有關措施隱藏的「破壞力」;更可免政府官員把只是在玩弄「數字遊戲」、只是把青年失業換成中年失業的措施當成是改善就業的新思維。
(圖)讓人憂慮的是,這樣的見習計劃可能演化為「換血」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