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薄利時代 - 李怡

李怡專欄:薄利時代 - 李怡

先施公司舉辦一個多月的「勁減劈價場」,許多必需品從一折起傾銷,部份特價品低至九元。先施旺角分店店長說,勁減是因為消費市場疲弱,惟有薄利多銷。
先施勁減之後,是否仍屬低價,要看它的競爭對手是誰。如果是一流百貨公司,它自然屬低價,但倘若與路邊的廉價商店比,則很難說是低價了。近年來,路邊的「十元商店」和廉價便服店都愈開愈多,筆者最近就在廉價商店看到五十元三件設計很好的T恤,又看到二十元一個包括萬年曆、國際時間、響鬧及計數機功能的時計。價格之低讓人難以相信。至於二十五元的鮑翅湯飯,也早有報道了。
低價潮流不僅在香港,而且是全世界的現象。台灣《天下》雜誌曾對台灣一千家大企業作調查,發現去年千家企業的平均獲利只有百分之一點三,創下十七年來的最低點。
厚利時代已成過去,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全世界的企業面對的共同問題是如何因應薄利時代。以美國為例,從九七年開始,以國家為單位的整體獲利(NationalAccountsProfits)就一直停滯及反覆向下。原因是,大家都在打利潤極低甚至毫無利潤的折扣戰。
香港及亞洲多個國家,去年都是通縮,中國的市場也出現物價連續七年走低的現象。美國聯儲局一位經濟學者說,物價一直走低,表示企業只能追求低成本才能生存,最後,利潤、勞工權益都會受到侵蝕,而企業不斷用價格破壞來提振需求的做法,更等於飲鴆止渴。
為甚麼會出現薄利時代?有人認為主因是中國勞動力向世界市場釋放的結果。過去自由貿易體系得以維持,是中國和印度沒有加入這市場。
中國十三億人口加上印度十億人口,佔全球人口百分之三十七,現在這股廉價勞動力投入了,就無法不使全球的物價被拉低。上文談到的五十元三件的T恤和二十元的時計,不用說都是「中國製造」的。香港與世界的工業產品,要面對的是「中國價格」的競爭。進而影響到勞動價格,也要面對「中國價格」的競爭。有人甚至認為,趨勢已是「中國價格」等於「世界價格」。朝這個方向發展,世界經濟還會受到持續衝擊。
「薄利時代」是甚麼時候開始的?有經濟學者指出,中國從一九九一年開始,人民幣作策略性貶值,原本一美元兌三點七人民幣,到一九九五年可換到八點七人民幣,貶值幅度高達百分之五十七,與此同時,中國勞動力投入世界市場,是造成全球價格逆轉的始作俑者,更是九七年亞洲各國貨幣競相貶值的遠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