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八駿
七月十五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邱曉華在評述今年上半年中國內地宏觀經濟形勢時表示,雖然居民消費物價同比下降零點八個百分點,但是不代表中國存在通貨緊縮。他說,物價下降一方面有利於消費者,一方面阻礙企業利潤增加,但是物價降幅只要保持在一個百分點之內都是正常的。
然而,同是這一位邱先生,在六月二十八日《中華工商時報》上揭示了當前中國內地經濟三大矛盾,之一便是經濟快增長與市場低物價之間的反差比前幾年明顯,不僅提及居民消費物價的如上述降幅,而且指出工業品出廠價格在今年一至五月下降了百分之三,工業品的中間能源、原材料、動力的購買價格下降了百分之四,他的結論是「通貨緊縮的問題再次有所抬頭」。
兩個不同的判斷哪一個接近真理?筆者的看法是關於「通貨緊縮的問題再次有所抬頭」這一個。
通貨緊縮是通貨膨脹的反面,其原本的涵義是描述貨幣供應與貨幣需求之間的狀態,鑑於貨幣供應與貨幣需求的狀態通常表現為一般的物價水平(指數)的升或降,所以,關於通脹或通縮簡便的定義便是物價指數上升或下降。
無論通脹或通縮固然都跟經濟增長、就業狀況等宏觀經濟其他重要指標相聯繫,但是,無論在理論分析和實證計量上,通脹或通縮都跟經濟增長或就業狀況有着基本區別。
通脹有高中低之分,通縮亦然。高通脹或高通縮、中度通脹或中度通縮都會對整體經濟產生嚴重或較嚴重的負面效應,均必須克服。低通脹或低通縮對整體經濟的影響有時可能是正大於負,但是,必須注意無論低通脹或低通縮都可能惡化而使其對整體經濟的負效應上升。
中國內地的通貨緊縮現象非自今年始,幾年前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中國內地雖然保持了經濟增長,但是承受過物價下跌。正是因為在物價下跌的同時保持了較高的經濟增長率,中國當局的主流觀點一直不承認中國有通貨緊縮。這樣的形勢判斷,跟中國政府自亞洲金融危機以來一直堅持穩健的(實則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是一致的。
然而,最近,來自中國人民銀行的信息有所鬆動。六月十一日,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在央行黨校局級幹部進修班報告會上指出,貨幣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地位愈來愈重要,央行長遠政策導向是防止通貨膨脹,但近期主要是防止通貨緊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