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作家金庸(查良鏞)以古論今,形容行政長官董建華有如他筆下《笑傲江湖》的少林寺方丈方證大師,德高望重但欠缺明星風采。金庸覺得以香港現時惡劣經濟環境,只有《鹿鼎記》的康熙皇帝「可能有辦法解決」。他並寄語特區政府仿效康熙,千萬不要加稅,面對財政赤字應該自己想辦法處理。 記者:李慧玲
有人形容香港人性格一如《鹿鼎記》內蠱惑機靈的韋小寶,金庸認同這個講法,但他覺得回歸後香港人的小寶性恪正淡化。他建議香港人面對當前逆境,要一如《射鵰英雄傳》的郭靖般努力奮鬥,以及效法《神鵰俠侶》楊過面對困難時「睬你都儍」。
本身是資深報人的金庸,曾經擔任《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政制小組召集人。他在九六年首屆行政長官選舉時支持董建華參選,與董稔熟,而回歸後曾獲頒大紫荊勳章。
金庸接受本報訪問時,被記者問及他覺得董建華與其筆下哪一個人物最相似,金庸說:「《笑傲江湖》的少林寺方丈方證大師,德高望重,大家都服他,但欠缺明星風采……董先生做朋友好好。」他補充:「董先生一定不是岳不群、左冷禪,也不是任盈盈。岳不群自私自利,只想改善自己的處境,他做領導的話一般人生活並沒有改善,而任盈盈好能幹。」
金庸說,回歸後香港經濟環境好差,必須有世界一流領袖人物才能妥善解決。以他筆下人物來說,誰最有能力治理香港?金庸笑道:「康熙皇帝可能有辦法。」
他形容康熙皇帝深具雄才偉略,而且愛護百姓。「康熙愛護百姓的動機,不是中國傳統的好動機。滿洲人以少數民族統治這樣大的一個國家,他知道不愛護百姓不行,百姓生活不好就會反抗。但是否好動機不打緊,最重要是做得好。」
他說,清朝永遠不加稅,幾百年人民生活過得不錯,反而明代這兒打仗又加稅,那邊有啥問題又加稅,人民好痛苦。他寄語特區政府,經濟不好固然不應該加稅;即使經濟好,亦最好不要加稅,尤其不應引入銷售稅。他覺得政府應該用加稅以外的其他方法,處理財政赤字問題。
金庸認為,領袖人物能力最重要。他說:「我辦報紙的時候,有記者不賭馬、不飲酒、不去舞廳,但做新聞做不好,我沒有聘請他。相反,有記者愛賭馬、又飲酒、又去舞廳,但新聞做得好好,我就用了他。請記者人品好不好不是最重要,最緊要能辦事。」
香港人近年信心陷於低潮。金庸承認,這是他眼見香港人最不樂觀的時候,一九六六、六七年暴動所帶來的困境亦沒有今日維時長。他說,香港人以前的主流想法是,「只要努力一定可以成功!雖然現在不好,但過一陣子就會好」。但現在的想法卻是「環境不好,再努力都無用」。
金庸說,他筆下的韋小寶,特點是在惡劣環境下也可以好好生存。韋小寶蠱惑,沒有道德觀念,他覺得包括香港人在內很多中國人都有一點點韋小寶味道。香港人以前最重要是「發達」,為了「發達」可以不擇手段。做偏門、開舞廳或者妓院,沒有人理會。
他說,香港地少人多,競爭特別大,而華僑在外營生遇到很多困難,覺得用一些小手段是不得已,但內地民風普遍覺得韋小寶做法不妥。他覺得回歸之後,香港人可能受內地影響,對韋小寶的接受程度正減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