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不要把股災責任推來推去 - 盧峯

蘋論:不要把股災責任推來推去 - 盧峯

但是有關方面不應把公司質素及管治跟上市公司的市值大小、股價混為一談,更不應像較早前的建議那樣特別針對股價低的公司。

這邊廂,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先生說港交所在推出股份除牌機制時沒有知會特區政府;那邊廂,港交所高層則說諮詢文件是經過長時間跟證監會商討才制訂的,而政府有關部門也知道建議的方向。這樣子說了半天,除了弄得公眾更混亂、除了能把引發細價股股災的責任推來推去以蒙混過關外,實在一點好處也沒有。

立法會應追究
我們認為,港交所固然要為建議不合理、推出時間欠佳而負上責任;但證監會及政府財金官員未能掌握市場情緒欠佳的現實、低估市場的反應,也應為上周五的股市亂局承擔責任。我們更希望立法會在本周的緊急會議中能繼續對事件的責任問題窮追猛打,讓公眾能更清楚知道誰是導致股災的「禍首」。

而除了追究責任外,我們認為立法會、投資者及公眾也有必要就本地股市的改革方向作詳細討論,以免再出現改革建議脫離市場現實、脫離市場承受能力的情況。

對於我們來說,目前香港股市最大的問題是成交量偏低、市場不夠活躍,而不是細價股或不活躍股份太多;因此要搞甚麼改革也該以提升成交量、搞活市場為首要目標。
而要提升成交量、搞活市場,最重要的是吸引更多資金來港投入股市,例如積極跟中央政府商議,放寬讓國內資金來港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向;此外,吸引更多大型企業包括內地大型企業來港上市集資也是一個好方法,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海外互惠基金或投資基金投入本地股市,從而令股市交投更暢旺。

不要混為一談
當然,提升公司質素及企業管治水平也有助增強投資者信心及提升市場的聲譽。但是有關方面不應把公司質素及管治跟上市公司的市值大小、股價混為一談,更不應像較早前的建議那樣特別針對股價低的公司。正如不少經濟學者及分析員指出,市值較大、股價較高的公司不一定管治質素較好,有些更是連年虧損、全無盈利的;不少中、小型上市公司雖然股價較低,但卻能保持業績穩定、盈利增長。

政府未來再推出改善公司管治質素的建議例如除牌機制等,也不應以股價或市值作為最重要考慮;業績及是否淪為負資產公司才是更重要的因素。
﹙圖﹚鄺其志承認推出除牌諮詢文件低估市場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