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時候開放金融市場

中國是時候開放金融市場

中國政府上月宣布,暫時擱置減持國企股的計劃。此舉對疲弱的股市而言,不啻是一服鎮痛劑。焦急期待政府出手襄助的投資者,至此可舒一口氣。然而,政府這種短線討好的策略,到頭來可能反而損害投資者利益。
美國凱托研究所中國問題專家 JamesA.Dorn

其實,中國股民倒應該敦促政府減少干預。國企股主宰股市走勢,意味着中國仍未有真正的資本市場。而政府一次又一次托市,只會令外界更難以客觀評估國企的價值。上市公司股票假如不能真正自由轉讓,就無從確定這些公司的市值,更難以懲罰吃公家飯的國有企業管理人員。

應將國企私有化
中國股市可供買賣的股票不多,股市形同賭場,公司盈利一有風吹草動,股價即應聲下跌,股民對上市國企的盈利前景,大多不甚了了。政府多番托市之後,一旦泡沫爆破,股價只會跌得更厲害。中國政府應該退出資本市場,將國企私有化,才能創造實質價值,並更有效保障投資者權益。國企私有化之後,一眾股民有權出售股份,股市才能夠更準確反映上市公司的市值,國企市盈率也會回落至合理水平。國家信息中心高級研究員陳明星(譯音)也指出這一點,並促請當局加快產權改革。據英文《中國日報》商業周報報道:「陳明星(譯音)表示,政府應該放手讓股價跟隨市場力量自行調節,建立『公正、公平和高透明度』的市場,並改革上市公司股份的處置權安排。」
中國既未能建立真正的資本市場,企業自然無法藉分散所有權和風險而受惠。現行公有制度由國家承擔所有風險,削弱國民藉創新而創造財富的原動力。惟有確立私有產權,資本才可以在市場自由競逐最優化的用途,可見現時中國企業仍未如實反映其資本的真正價值。
將國營銀行私有化,讓私人資本市場釐定利率水平,有助銀行安排融資的過程與政治脫鈎,減少「政策貸款」,增加私營企業的投資回報。與此同時,中國應撤銷外國投資者進入內地資本市場的限制,讓數目龐大的國民儲蓄得到更佳出路。
開放金融市場對中國本身和外國都有好處:中國可更有效運用資金,並吸引更多外來投資;中國國民獲法律明文保障其私有財產,亦即保障一項極重要的人權;外國公司得以直接與私營企業洽商,並為中國國民的儲蓄資金提供更多選擇。藉保障產權、開放金融市場和消除資金流向限制,促進資本自由,可創造更多財富,刺激對外國貨品、服務和投資的需求。隨着國企私有化和市場自由化,中國本土市場得以拓展,進出口貿易也會愈趨蓬勃。由此可見,促進經濟自由是雙贏策略,中國及其貿易夥伴均可從中得益。

讓經濟平穩發展
自由貿易和私有化有助中國平穩發展,逐步成為現代經濟體系,建立重法治精神的公民社會。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可謂踏出了正確的第一步。美國作為全球唯一強國,必須保持耐心,切勿忽略堅定推動開放市場和資本自由所帶來的長遠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