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極必反」早年的dot.com熱潮,把分派認股證給員工的風氣推至高峯,那時候大家更情願減薪來換取認股證。最近安然(Enron)及世界通訊(WorldCom)事件又引起大家對這個認股證當銀紙印的風氣產生懷疑。
可口可樂兩星期前帶頭,把分派給員工的認股證計算入開支項目內,阿瑪遜(Amazon)隨後亦宣布跟隨。似乎立例規定把認股證納入開支項目的壓力愈來愈大,這無疑對各科技公司及員工造成很大的打擊。
話說八年前都曾經出現相似的方案,最後在科技公司聯合爭取之下,這個規定才未能實現。去年安然事件發生之後,把分派的認股證納入開支項目的話題又再舊事重提,科技公司亦再聯合起來,由微軟、太陽電腦、思科等公司幕後支持下,一個名為「認股證聯盟」的組織正向政府作出游說工作。思科與應用材料(AppliedMaterial)的總裁更高調地反對這項規定。有人可能會懷疑,他們多少有為着個人利益的成份,畢竟公司管理高層就是拿到最多認股證的一群。不過,以小弟的愚見,公司能夠分派大數目的認股證給員工,對科技發展來說,確是非常重要。
說到認股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一九五七年惠普上市的時候,率先分派認股證給員工,這文化亦留存至今,成為矽谷科技公司各員工搏殺的原動力。如果把認股證納入開支,公司能夠分派給員工的數目將會大大減少,尤其對於一些初成立的細公司來說,在有限的資金之下,認股證正是吸引高質素員工的唯一辦法,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良策。要知道能聘用高效率及高質素的員工,正正就是新成立或較細規模的科技公司能夠與大公司爭長短的唯一本錢,破壞了這個認股證文化之後,好有可能把整個科技發展迅速的步伐打得倒退。
即使沒有了認股證的吸引力,公司高層難道就毫無謀取私利的引誘、或者不會「做數」了嗎?這個認股證機制行之有效,四十多年不斷推動着科技發展,若突然因為一些個別的事件而變成了代罪羔羊,真的令人有點無奈!
魯笨
電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