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388)提出一系列改革建議,當中一項為最低股價50仙之設定,結果引致細價股全面插水式下挫,製造了一次細價股股災,而震盪仍未完結。
「股價」與「質素」有何關係,港交所未有提出科學化的驗證,以50仙作為分界線,令投資者大惑不解,股民輸得不明不白。作為恒指成份股的電盈(008),上周五收1.56元,股價創合併以來新低,股價是50仙的3倍,盈利與資產質素又如何?港交所管理質素有目共睹,股價竟逾10元,又是甚麼道理?港交所管理層高薪厚祿,這幾年的表現明顯物非所值。高薪不代表能力,股價不反映質素,乃簡單的邏輯。
改革必有目的,必有目標,更需要有好的行動配合,空有理想與良好意願並不足夠。掃除劣質股的想法良好,方向正確,但行不得其法便帶來災害,正如董建華欲遏止狂升的樓價,其意願也是善良的,方向也正確,但一個「八萬五」將樓市摧毀,不少市民變負資產一族,蒸發大量財富,令香港經濟惡化。
任何新措施都不可能只有好處沒有壞處,決策人必須想清楚好壞效應孰重孰輕,特別今次涉及400間股價50仙以下的公司及無數投資者的利益,因此對於負面的影響不應過份低估。其實在推出諮詢前,要考慮市場及時間的因素,應先與業界作非正式諮詢,避免過激的措施,並要制訂可行的應變方法。至於諮詢方式、諮詢期、過渡期及安排均應仔細考慮,但港交所在今次事件中全都表現差劣。
股民炒賣「劣股」,對風險心中有數,但面對庸官的政策失誤,則沒法控制風險,因防不勝防。
(本欄逢周一刊出)
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