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下灣珊瑚一成呈白化

海下灣珊瑚一成呈白化

【本報訊】美人遲暮、珊瑚白頭,當珊瑚完全白化後,也就是其完成美麗使命歸西之時。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昨日進行一年一度的珊瑚礁普查時發現,本港可媲美加勒比海的海下灣珊瑚礁,約一成近日呈現白化現象。

海洋中心明春落成
所謂白化,就是珊瑚蟲吐出珊瑚藻的結果,通常因為厄爾尼諾現象或水域附近有發電廠等,導致水溫變暖而造成白化現象;至於海下灣的情況,自然基金助理環境保護主任張偉龍估計,可能受近日雨水較多,附近河流的淡水沖入海裏,影響海下灣海水鹽度所致,幸而情況未算嚴重。
他指出,海下灣面積二百六十公頃,卻有五十九個珊瑚品種,較加勒比海的五十一個品種為多,密集度亦較澳洲大堡礁的三萬多公頃有一百多品種為高;昨日潛水隊伍在海下灣考察時看到的品種,包括有石珊瑚、中華扁腦珊瑚及十字牡丹珊瑚等。自然基金自九七年起進行珊瑚礁普查,今年共有三十八個國家或地區參加。
明年四、五月當海下灣的海洋中心落成後,市民將有機會乘坐玻璃底船,一睹本港海底珊瑚礁及海洋生物的美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