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跨境徵稅爭拗升

中港跨境徵稅爭拗升

【本報訊】愈來愈多香港公司在內地有業務,但香港奉行地域來源概念徵稅,令跨境式公司生意與稅務局爭拗趨升。會計業人士指出,利豐(494)便與稅局就地域來源問題爭持近10年,涉及金額累計高達2.84億元,可能要訴諸法庭解決。
利豐2001年度年報披露,部份附屬公司與稅局的爭議始於92年,涉及某些非香港來源收入及可作扣稅項目的市場推廣費用,利豐正就此抗辯,並已作足夠撥備。
德勤關黃陳方會計師行合夥人關劍峰接受訪問時表示,由於不少香港公司內地都有業務,某些項目應在中或港徵稅,便成為爭拗點。這類技術調整的項目,去年稅局透過實地審核共查獲35宗,佔總個案21%,涉及漏報稅款達7.38萬元。他相信會有增加趨勢。

利豐與稅局爭持近10年
關劍峰又指出,去年稅局透過實地調查及審核,共處理164宗有限公司逃稅及避稅個案。其中132宗,核數師均在核數報告中表示無保留意見,即帳目公平及真實反映公司財政,但仍被稅局查出問題,他擔心可能減低稅局對無保留意見核數報告的信任程度。但他並不認為是核數師失職,因為核數師只會抽樣進行評核。他建議公司應認真處理帳目問題。
至於個人逃稅及避稅問題,關劍峰指出,繼去年針對調查地產經紀、娛樂界人士等個案後,今年稅局仍針對現金收入為主的行業,例如導遊、醫生及汽車經紀等。業內人士估計,下一步可能針對私人投標的廟宇經營者。
目前稅局內專責實地審核的專業會計師約250人,平均每人可追回1000萬至1100萬元的稅款連罰款,即每年可追回20多億元,效力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