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中小企重生拯救香港

助中小企重生拯救香港

最新數據指出今年四至六月失業率達百分之七點七,數月前,財政司司長指失業率有放緩迹象;當其時,筆者在本報發表評論文章指高官誤讀失業數據,並估計失業率在今年下半年會超過百分之八。失業率屢創新高,特區政府可謂束手無策,同時高官發表了不少負面的言論,使投資者及市民對前景更沒有信心。事實上,高官對失業數據一知半解,豈能對症下藥。
嶺南大學市場及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 呂漢光

失業率持續攀升,主因不是經濟轉型,勞動人口增長才是罪魁禍首。無可否認,香港正面對經濟轉型,部份低學歷工人難免會被淘汰,但經濟轉型並非始於今日;九七年回歸時,香港的就業人數只有三百一十三萬左右,失業率達百分之七點七的今天,就業人數卻升至三百二十萬。理論上經濟轉型時,應有大量低技術工人被辭退,因而導致就業人數下降;本港的就業人數不跌反升,高官不斷指經濟轉型是失業率上升的主因,恐怕是美麗的誤會。
另一方面,勞動人口從回歸時的三百二十萬,增至現時的三百四十六萬,每年平均增長五萬多人,儘管經濟情況沒有再惡化,就業人數得以維持在現水平,失業率每年還會上升百分之一點五。要長遠解決失業問題,特區政府要詳細分析勞動人口的變化,然後從人口政策及教育政策入手,全面提升勞動人口的質素。

白喊口號假大空
長久以來,香港的勞工大部份均是受聘於中小企業,聘請超過數百名僱員的大機構,只佔極少數。據統計處最新資料顯示,在今年首季香港在接近三十萬家企業,平均每家有七點六名員工,當中不包括公務員、小販、家庭助理及範圍略欠完整的行業。若中小企對前景充滿信心,積極投資及多聘請員工,失業率回落絕不是神話,只要每家企業增聘一名僱員,失業問題隨即迎刃而解。事實上,中小企的創造就業能力非常高,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的就業人數曾高達三百二十七萬,但問題的癥結是如何使中小企重拾信心,回復昔日光輝。
為解決失業問題,特區政府不斷推出新口號,甚麼「數碼港」、「中藥港」等等,所牽涉的投資,亦不是中小企所能承擔,最終使中小企望而生畏;而財政司司長所倡議的「本土經濟」更流於空談。政府假大空的經濟政策,市民愈感疏離,惟有自求多福。筆者始終認為高科技非香港之福,數十年來,香港成功之道在於中小企的靈活多變,加上中國人的創業精神,孕育了無數白手興家的企業家。

中小企的流動資金,一直以來大多是從銀行借貸,並以樓宇作抵押品;亞洲金融風暴經濟泡沫爆破,樓價急速下滑,中小企從銀行獲得的流動資金,大幅下降。因經濟前景不明朗,個別銀行對中小企的借貸,持過份保守的態度,間接阻礙經濟復甦。筆者認為香港的經濟表現並不如高官所形容的差勁,銀行存款持續上升,就業人數從九七年穩步上升,至高峯期的三百二十七萬,中小企的無比動力,實在令港人驕傲,若非九一一事件的拖累,經濟復甦是指日可待。

應協助發掘商機
特區政府奢望大財團增聘員工解決失業問題,實在有點妙想天開;即使每家大企多僱用十名員工,失業率還會不斷創出新高。若中小企重拾信心,積極開拓新市場,所能創造的就業機會,遠比大企業所能發揮的效果大許多。特區政府首先要詳細研究中小企面對的問題,並協助中小企發掘商機,而銀行家要對有實力的中小企採取互助互諒的態度,對中小企過度緊縮借貸對雙方均沒有好處。一言以蔽之,特區政府要協助中小企重生拯救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