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上周五發生了一場細價股「大」股災,估計5角以下的細價股市值單日蒸發逾100億元,不少投資者的資產「部份」也被蒸發了。可是當閱讀到報章報道證監會就此事發表的聲明時,筆者感到頗為驚訝。文中表示:「雖然細價股今天股價下跌,但該等股份的交投並非熾熱。股價跌幅最大的首30隻股份的成交量是8430萬港元……。」
基本上單以當日跌幅最大的30隻股份成交量來衡量情況是否「熾熱」,好像有點兒不全面,及以偏概全。假若單以成交來釐定市況,單單一隻滙豐(005)或中移動(941)已足夠反映,因為它們任何一隻當日的成交已達7億元,遠高於這30隻細價股的交投。
另一方面,這30隻勁跌股成交量雖然僅是8千多萬,但據《經濟日報》的資料,當日300多隻5角以下的股份市值共失去了102億元,亦即這些細價股的股東們因這除牌建議,一日內損失了100億!此數字是8000萬的125倍。假若突然間市值失去了100億,市況也不算「熾熱」,則真要問問怎樣才是「熾熱」?
此外為何他們單提供30隻細價股的交投量,而不同時公布其市值跌了多少?因為在新的除牌制度下,某程度也是由市值着眼,故此為何他們僅公布交投量8000萬而不提市值失去100億?
至於30隻勁跌股交投量僅得8000萬,看似不高,但不要忘記此交投量是在勁跌後產生,1隻股份急插8成至0.021元後,成交金額達5000萬元,假若此股在未跌8成前,同樣交投量,其成交金額便不是5000萬,而是2.5億元了!故單看大跌後的交投金額是不正確的。同時當日不少三四線股很多時是有沽家無買家,基本上是沽不出,假若有關方面肯出一個合理價接貨,肯定此30隻股的交投量不止8000萬。唉!「他們」是否買過股票?
證監在文中亦表示,30隻勁跌股「佔主板總市值的0.06%」,但不要忘記,據5月底的資料,1元以下的股份為總上市股份的61.84%,但它們的總市值亦只是主板總市值的5.08%!故此若以佔主板市值的百分比來衡量重要性,則在主板中有6成股份是無代表性,假若踢走這批股份,不知香港能否仍稱為國際金融中心?
在這次「人為」股災中,約300多間公司受損,不少股民也損失不菲,若同樣情況發生在美國,相信上市公司及股民可能已向有關方面循法律途徑提出賠償要求了。
電郵:
譚紹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