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癡FulvioCinquini周遊列國為追馬

馬癡FulvioCinquini周遊列國為追馬

香港人愛馬,原因離不開一個「賭」字。然而對於FulvioCinquini來說,馬更可說是他生命的一部份。二十年來,他周遊列國,東追西趕,踏足三十多個國家、花去過百萬港元的旅費、每年有超過三分一的時間去追馬,為的只是追尋不同的馬在不同的環境下的美態,並捕捉那難得的一刻。本周初,這位馬癡為了其在港舉行的攝影展,遠道從意大利來港,我們談了一句鐘,細訴他與馬的淵源……

記者:陳珮娟 攝影:周旭文

馬癡之作

城市男孩天生愛馬
Cinquini似乎一出世便與馬結下不解之緣,正如他所說,1955年出生於意大利米蘭市的他,實為一個城市男孩,居所附近一點草原也沒有,就是想看馬一眼,也不是一件易事。所以甚麼耳濡目染下形成等等,全都不適用在他身上,但是不知為何,他就是喜歡馬。無論是真馬抑或是玩具馬,他都一樣的瘋狂喜愛。最後,Cinquini的爸爸終於忍受不了他的沉迷態度,遂將他送進騎術學校,那一年他才12歲。
在學校內,負責教導他的老師已年屆72歲,未教書之前是軍隊內的教官,所以Cinquini受到極嚴格及專業的教導。
畢業後,由於家庭的理由,Cinquini放棄了馬,並開始全面投入工作,先後在旅行社工作,並當上國際機構的營業經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他在法國南部的一個攝影節認識了一班攝影師,從而展開了他的攝影事業。最初他以拍攝體育活動為主,一次南美之旅,他學會了馬球,並觸發他去捕捉每一個馬的神態的衝動,直至今天,他已花了二十年時間去追隨馬。

「我愛阿富汗,並為她祈禱」
為了追求拍攝馬匹,Cinquini曾到訪35?0個國家,經常周遊列國去追尋馬匹的Cinquini,足迹遍布非洲、土耳其、伊朗、中東、蒙古、西藏及南美洲等地,每到一個地方,他都會先把相機放下,混到老百姓當中,與他們生活一段時間,了解當地民生及文化後,才開始舉機拍照。其實Cinquini之所以那樣熱愛馬匹,是因為從馬身上,他認識到時代的變遷以及民風、民情的改變,這些馬與人的關係,令他深深地為馬着迷!
20年來,去過那麼多的地方,又有哪一個地方認為最值得前往?「若要在我到過的地方挑選一個出來,那必然是阿富汗!當然今天去阿富汗實在太危險,但在戰亂前,這個國家除了風景秀麗外,當地人亦非常友善,所以我會為她祈禱。」「蒙古也不錯,那裏有遼闊的草原,大量的馬匹,令人有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之感。」「厄瓜多爾亦是另一個必遊之國,很多人對厄瓜多爾不甚了解,以為南美國家,必定非常落後,最初我亦有同樣的想法,但遊歷過後卻發現是兩回事,那裏不但不落後,公共交通亦非常發達,而且亦不像人們所說般治安差,就是自助旅遊也很方便;而當地的牛仔Chagra應該是世上最後的真正牛仔。去到厄瓜多爾,必定要到Yanaurco,那裏有一個大農場CatitudeO,訪客可一嘗當牛仔的滋味,絕對是難得的體驗。」

深信馬兒具靈性
與馬接觸無數次的Cinquini,深信馬是有靈性的,因為他本身就遇過不少,最難忘的一次發生在南美。「年份我已經忘了,她是一頭產自英國的雌性競賽馬,非常美麗、友善及有耐性,還記得那次在野外紮營,我已將睡袋弄好,準備將牠縛在樹旁,誰知她表現得極不情願,牠向我走近並且躺下,又用前肢輕輕踏向我,表現異常奇怪,就像向我暗示不想被縛一樣,最後我決定信她一次,沒有上縛,任由她在我附近睡覺,第二朝醒來,她果然安靜地在我附近吃草!」另外兩次則發生在阿根廷及哥斯達黎加,兩次的遭遇都差不多,都是當馬兒遇上公牛的場面,須知道公牛是頗具危險性的動物,面對一大群蠻悍的公牛,理應是件非常危險的事,但馬兒都能冷靜地及專業地將危機化解,不得不佩服牠們。

與愛馬仕一拍即合
說到Cinquini與愛馬仕(Hermes)的合作,亦可說是一種緣份,原來愛馬仕的主席兼行總裁杜邁(Jean-LouisDumas)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見到Cinquini的作品,認為與做馬具起家的愛馬仕十分合拍,因而促成兩者的合作。杜邁曾經說過:「Iamnotproposingyouanengagement,Iamproposingyouamarriage.」可見這個合作關係是相當認真,在過去數期的愛馬仕內部雜誌上,亦刊登了Cinquini的作品。今次在香港舉行的"EquestrianPassion"駿馬攝影展,亦是繼莫斯科、柏林、東京及洛杉磯後兩者再度合作的一個活動。

"EquestrianPassion"駿馬攝影展
舉行日期:即日至8月2日
時間:10:00am?:00pm
展出場地:香港文華東方酒店Pheasant及Jasmine廳

後記:
在訪問的尾聲,Cinquini還告訴我一大串計劃未來前往的地方,包括冰島、澳洲、巴西、印尼、埃及、西班牙、西藏及美國等,不過論吸引力,馬兒的魔力始終敵不過他那只有歲半大的女兒,為了她,Cinquini甘願將追馬的時間減少,盡量留多一點時間在家,陪伴女兒成長。待女兒長大後,才帶她一起四處走。似乎親情的力量比甚麼也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