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銀(2388)上市,筆者曾調查過小股民的反應,他們皆踴躍申請,原因有二:(一)中銀是大銀行,一定穩陣;(二)股價平,夠抵買,他們認為東亞(023)股價都差不多15元,中銀8-9元就是便宜。其實以上的論點在投資學上是犯了邏輯上的錯誤,他們不明白股價的數值並不代表此股的質素及合理值,大家絕對不能用股價來衡量一隻股份是否有質素,更不能將兩隻股份的股價直接比較。
要判斷股份的質素應從多個基本分析的角度去計算,正如當年滙豐(005)一拆三,股價從240-270元拆細至每股80-90元,散戶以為抵買,結果滙豐在拆細後升至近120元,若還原未拆之時計算,就差不多360元,此價位的滙豐是否抵買呢?若果不拆細,會否有這麼多小投資者願意在360元去接貨呢?
筆者在此只想說明,股價的絕對數值並不能代表股份的質素及合理值,而小投資者的投資取向是傾向於吸納股價較低的股份。
小投資者的行為不合乎邏輯分析並不為過,但近日有關當局推出的除牌建議,竟也犯了同樣錯誤,實在不可原諒。作為監管機構連最起碼的投資分析及市場情緒也不曉得,只是閉門造車,推行之政策與市場脫節,實乃證券行業之不幸!上周五發生之細價股股災已事實擺在眼前,一刀切的除牌建議未見其利先見其害,實在好心做壞事。
若說目的是保障小投資者,倒不如將注意力集中在監管上市公司管理層方面去罷。增加上市公司帳目的監管,設立機制阻止大股東無理向小股民供股抽水,才是保障小股東權益之關鍵所在。
若然連續三年虧損的公司要除牌,那麼在邏輯上便應取消創業板,沒有盈利的公司為何給它上市地位?對於經年虧損的公司,應該要逼迫管理層提交挽救公司的業務發展計劃,才是針對性的治本方法。
另一點亦是不合邏輯的,大家都知道股價是從市場供求來決定,若投資氣氛薄弱,市場資金不足,股價下跌是正常的,那麼,交易所是否要大股東出資在市場上托價呢?但若然這樣,可能又隨時會被控告操控股價的罪名。
大市走勢方面,隨着外圍市況喘定,美元已找到短期見底訊號,估計港股在結算後應有向好的表現。
沈振盈 訊滙證券董事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