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抗議性拋售加速美股下跌

平心而論:抗議性拋售加速美股下跌

近期美國會計醜聞幾乎天天有,美股也天天伴隨醜聞而下跌,到了現階段,予人的感覺是美股下跌是正常,上升變成反常了。事實上,杜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在兩星期內已掉了7%,納指同期掉了10%。如果再看遠一點,自今年以來(至7月22日),前者跌了18%,後者更跌了36%。
醜聞不斷,股市又跌勢不止,把美國股民弄到麻木了,單從下跌點數看,給人一個錯覺是恐慌性拋售,但如果深入分析,就會看到其拋售絕不是恐慌性,反而是有選擇性。例如某個行業的會計手法是最有爭議性,也連帶最有可能造假數,這個行業的股份便遭無情拋售,最顯著的是電訊行業。

拋售並非不理性
除了WorldCom要申請破產保護外,其他電訊公司如德國電訊、SBC等其股價,3星期以來已跌150%。但那些傳統上被認為是踏實和穩健的公司,其股價表現遠較安穩,例如IBM、PhilipMorris、柯達等,其股價3星期內變動並不大。
所以,美股事實上沒有遭遇恐慌性拋售,卻更多是「抗議性」拋售。一旦某些行業出現會計醜聞,或某公司高層涉及欺詐,其股票便立刻遭受無情拋棄。
但與此同時,一些投資者卻趁大市回落,大量吸納一些被無辜波及的優質股,結果造成美股在單日成交當中大起大落,很像過山車。

近期美股大跌,主要是因醜聞暴露了公司盈利的不可靠(偏高),由此引伸出用以衡量股市價值的PE也偏高,所以股價要大幅下跌來作相應調整。
但這種調整畢竟是有選擇性和理智的,相信不會形成一些人所說的大股災,而且,主宰金融市場命脈的流通資金(liquidity)充盈,利息仍是處於歷史低位,所以美股根本沒有可能因資金短缺而陷入瘋狂拋售。而且,美國經濟增長不俗,聯儲局局長格林斯潘也預測今年經濟有3.5%增長,在低通脹環境下,這樣增長是難得的。
總的來說,美國的經濟因素是良好的,相信不用多久,待醜聞潮退卻,股市仍有可為,難怪有些聰明投資者已在趁低位擇肥而噬了。

令亞洲貨幣轉強
傳統智慧是,美股患感冒,世界其他股市便患肺炎。但縱觀近數月來亞洲股市表現,部份是與美股表現背道而馳,例如杜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今年內已跌了18%,日本只跌9%,台灣跌13%,香港跌14%,而南韓、印尼和泰國的股市卻分別升了11%、13%和21%。
這正說明了現階段,美國投資者不但只是選擇個別行業或個別美股作投資,同時還把一些投資分散到外國去,這正好解釋了近期亞洲股市表現比美國好,同時也造成了亞洲貨幣不斷增強的原因。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