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明
中文大學的李國章校長雖然仍未正式接任教統局局長一職,但已不斷接受訪問,並曾公開形容回歸以來的教育改革是「倒瀉籮蟹」。這個比喻十分生動貼切,因為長久以來,除了極少數的私立學校(通常是國際學校)之外,本港的中、小學以至大學都由政府緊緊控制,像李校長任職的中文大學,原本是四年制,政府一聲令下,便要乖乖地四改三。大學尚且如此,中、小學更毋須多言。
公眾方面,一般以學校學生在公開試的表現衡量學校,教育體制的每一環便有如一隻、一隻被緊緊縛着的大閘蟹,一隻叠着一隻的被放在竹籮裏。由於教改,大閘蟹都倒出來了,還是緊緊的縛着。
誠言,有小部份名校已決定轉為直資學校,自行收生和釐定學費。但在香港,名校之所以是名校無非是學生在公開試中表現突出。轉為直資之後,學費水平大幅提高,爭取好成績的壓力只會更大,在課程編排上只會更着重考試成績,毫無彈性可言,失去原來轉直資的意義。
「倒瀉籮蟹」的比喻的確妙不可言,教改就只是亂了一輪而局面卻絲毫沒有改變。李校長的選擇有兩個,其一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將倒瀉的蟹執回籮中。其二是真的為蟹鬆縛,怎樣鬆縛?有甚麼後果?如果李校長的選擇是後者,那麼百忙也要讀一讀《ChoosingSchools:ConsumerChoice&theQualityofAmericanSchools》和《CharterSchoolsinAction》這兩部有關美國教育改革的新著。
教改是全球的現象,其中一個重點在於把接受教育的學生及其家長重新界定為教育的消費者,而不是教育福利的受益者。這種改革的精粹是要把被動的接收者轉化為積極選擇的消費者,批評者一般不會反對改革的精神,但質疑改革的可行性;因為教育質素的問題複雜,學生和家長是否有足夠能力成為精明的消費者,實在成疑。不同社會和教育背景的家長必然會有不同的選擇。
《ChoosingSchools》的三位作者因應這些疑問,對美國學生家長如何選擇學校進行了極之仔細的研究。
香港不是美國,可以借鑑的是一般教育水平低的家長會選擇考試成績好的學校,在學歷高的家長中,有不少人並不那麼着重成績,而是希望子女能接觸不同背景的同學,從而得到磨練。香港的家長會怎樣選擇?
CharterSchools是嶄新的事物,在美國,十年前就只得一家。這種學校一樣由政府資助,但辦得不好則會結束;不過好與不好的標準卻是由家長、教師和所屬地區的議會共同釐定,學校因而能多作創新。
讀這兩本書的最大發現是人家的教改,理念清晰,而且有紮實的研究支持。我們的教改卻往往只是長官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