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周末絮語 - 李怡
據悉,親董的官員及智囊經常掛在口邊的話是:「報紙日日罵,民望怎能不低!」董家班認為未來五年的管治,關鍵在要有一套完備的傳媒策略。
鄧小平在文革後復出、權力尚未穩固時說了一句很得人心的話:「自己長得醜,不要怪鏡子。」醜人再怎麼塗脂抹粉,或把鏡子改換成哈哈鏡,也不會照出一個大美人。
※
演藝人協會有人建議向特首求助,要求立例管制傳媒採訪活動,即藝人在空餘時間有權不接受訪問及拍照。
藝人同政界人士一樣,都是公眾人物。他們希望藉傳媒宣傳,卻不希望有負面新聞。問題是,正面與負面都是他們本人造成的,而新聞界必然是更傾向報道負面消息,因為「好新聞」也就「不是新聞」矣。
※
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田北俊,公開批評多名問責局長,指他們在未經行會達成共識前,就私自向公眾及傳媒透露多項具體政策;部份問責局長則擔心田北俊、曾鈺成等政黨領袖,挾民意及立會席次來左右政府決策;政務司司長曾蔭權則回應表示,局長向公眾發表初步意見,爭取凝聚社會共識,乃無可厚非。
看來,董伯草率組成的新班子,該如何運作、怎樣協調,還沒有搞清楚,以致剛起步就亂成一團。 ※
董伯為田北俊與問責官員之間的爭議釋疑,表示非常滿意新領導班子以新思維開展新施政,相信新班子需要一段磨合期才合作得更好,希望本周末透過集思會加強溝通,使政府有更一致的施政理念。
新班子的新思維是甚麼?有啥具體的新施政?「曾司長不是剛說過只是一些初步意見嗎?」施政理念是甚麼?理念一致不是選擇新班子人選的必要條件嗎?董伯的話,總是愈說愈讓人胡塗。
※
中大亞太研究所的最新民調顯示,市民對董伯的整體表現評分為四十八點九分(一百分為滿分),是連續四個月下降,而且是九七年七月以來的新低,市民對政府的表現,滿意的只有一成三,不滿的則過半數。
這是市民對董伯自以為是的「新領導班子以新思維開展新施政」的回應。看來董伯講的,與他所做的,及市民所感受到的,愈來愈各走東西,如南轅北轍也。
※
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在三藩市接受當地傳媒訪問,被問及美籍中國異見人士吳弘達第二次遭港府拒絕入境事件,她表示,港府認為吳弘達「不符合香港的利益」。
如果香港利益就是不要觸犯北京的話,那麼二十三條的立法就難免令人擔心,而香港作為國際都市,要想成為董伯設想的亞洲的倫敦和紐約,也就只是妄想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