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港交所(388)提出的除牌機制建議,雖然業界及學術界均認為方向正確,但因過於倉卒,引致昨日細價股爆發股災。業界認為港交所「好心做壞事」,而昨日的事件可說是「金融界的八萬五」。有言論更直指港交所行政總裁鄺其志應負上責任而下台。
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財務學講座教授郎咸平昨日表示,港交所中途改變遊戲規則,尤其是以股價水平作為除牌準則,行事草率,害了小股民。他認為,監管當局宜只訂下大原則,細則應諮詢市場意見。港交所決策失誤,引致昨日逾390隻細價股急跌,令小股民受損,鄺其志應承擔責任。
郎咸平指出,雖然美國納斯達克市場,也有規定以1美元作為除牌基準,但此制度是該所一開始便訂明,港交所中途更改「遊戲規則」,令以往只以一、二元上市的公司,跌入除牌危機。此外,小投資者素來喜歡購買細價股,是次這類股份成為「開刀」對象,他們難免受創。
創業板上市委員會委員兼光大融資董事總經理陳秀山也認同,除牌機制過於嚴格,尤其是目前經濟欠佳,不少公司虧損,而細價股甚受小股民歡迎,有關建議對他們影響重大。京華山一行政總裁符耀民表示,諮詢文件的建議令業界很為難,若建議落實,預期上市公司數目將減少。
郎咸平認為公司業績虧損經年被除牌尚可理解,但需要設立第2板市場,好讓股民有機會售股,以免一無所有。他又認為,要提高上市公司質素,最好的方法是加強監管、增加透明度及披露足夠訊息,尤其是會計資料。
任上市公司南華集團(265)執行董事的張賽娥表示,若有關法規一旦落實,公司只有照例將股份合併。不過,由於股份合併需要成本,小股東將會成為最終受害者。她表示,理解到港交所希望加強本港上市公司的質素,但她認為着眼點應放在改善透明度,並不是公司股價水平。南華集團旗下三家公司的股價均低於0.5元,其中南集收0.39元、南華證券(619)及南華工業(413)分別收0.088元及0.16元。
一東南亞資本證券行經紀指出,今次細價股股災估計會維持一至二星期,因為證券行即使已很少沾手細價股孖展,但審慎起見仍會向內地莊家迫倉;而股份合併後也可再跌過,另外公司大股東按給財務機構的股票,也會被追孖展。資深證券界人士詹培忠則表示,股份合併後雖然每手貨可以維持在五角,但也可在碎股方面做手脚,做到底價以下,依然對散戶不利。
有上市公司董事稱,低價不等於劣質,高價股也不一定是質優,港交所不應只做門面功夫,應加強人手核實上市公司的交易資料,過往三年很流行「買鬼屋交易」,即由上市公司出錢高價買假項目,大股東及關連人士分錢散水後,新大股東加入才揭發項目原來完全沒有實質資產或業務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