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早時,美國聯儲局在向國會提交的貨幣政策報告中,修訂了對2002年美國實質經濟增長的預測,由原來的3.5%上調至3.75%。這段消息令人感到興奮。但有一點頗不尋常的,就是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指出,上述數字是「聯儲局成員核心意見所偏向的預測」。
以我的理解,格氏此語可能反映了聯儲局內部意見存在了相當大的分歧。若事實確實如此,亦是可以理解的──目前美國經濟仍然受到一些不明朗的因素所左右,包括股價大幅向下調整、投資支出驟降及恐怖襲擊的威脅仍在,致使顯示經濟前景的訊息亦非常參差。在此情況下,人們難免懷疑目前的經濟復甦能否持續。
但另一方面,聯儲局亦預測美國經濟將會在2003年再次取得穩步的增長,實質增幅約為3.5%至4%。此外,聯儲局預計美國失業率將會在2003年底前,回落至5.25%至5.5%之間;消費物價通脹亦會維持溫和,處於1.5%至1.75%左右,顯示短期內美國加息的機會不大。
對香港來說,這些預測數字令人心安。作為全球最龐大的經濟體系及香港的主要出口市場,美國經濟若能繼續高速增長,香港應能可藉此加快本身的經濟復甦。此外,美元疲弱亦應能帶來一些助益。
儘管以本地生產總值增長計,香港整體經濟對實際滙率變化的敏感度其實頗低,但受到美元弱勢刺激,本港輸往歐洲及其他市場的出口,應該有較佳的表現,對當前令人憂慮的就業情況會帶來一些紓緩作用。反過來說,來自這些市場的進口價格亦會相應上升,進而使本港的通縮略為改善。但鑑於目前失業率高企,無論是透過整體經濟表現改善,抑或進口價格漲升來帶動工資上調,都要假以時日才會逐漸顯現,難望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事實上,美國經濟所面對的風險仍然相當大,以致可能妨礙經濟復甦。美國企業被揭發採用誤導的會計手法,造假帳的醜聞亦接踵而來,反映商界過度貪婪的情況其實並不罕見,對投資者信心造成的影響是難以預計的。
另一方面,金融市場反應過劇始終是有可能出現的。從近年市場波動的幅度可見,這種反應的劇烈程度其實愈來愈大。我們希望即使市場出現過劇的反應,但實際的幅度亦不會太大,以免股價暴跌及財富大幅蒸發,進而導致消費模式出現重大變化。
此外,滙率亦有機會反應過度。對於市場就美元滙價所作的預測,上周格氏在聽證會上曾罕有地表示:「這是技術性及必須謹慎的事項。」身為外滙基金的投資管理人,我立刻想到此語的目的可能是要先發制人,避免滙價過度調整。滙市是個非常龐大的市場,它的規模比貿易及投資活動實際所需大出很多很多倍。對滙市參與者來說,美元兌歐元的滙價,可能是整個2002年、甚至是這十年內最矚目的焦點,加上美國龐大的國際收支赤字,可能更會令滙價波幅火上加油。
對於滙市形勢,市場人士自然不會「袖手旁觀」,但作為外滙基金的投資管理人,金管局將不會作出任何會導致全球金融市場波動加劇的投資決定。
拉丁美洲肯定是美國面對的另一隱憂,但很出奇地,近期分析員卻少有提及。阿根廷問題繼續惡化,幸好至今仍沒有直接波及其他國家,但阿根廷幾個鄰近國家本身都正醞釀危機。儘管當中涉及的部份問題,起因與阿根廷無關,兩者相繼出現問題純屬巧合,但拉丁美洲的形勢仍是值得我們密切留意的。
任志剛 金融管理局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