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來愈覺得所謂統獨之爭,是海峽兩岸浪費精力、虛耗生命、徒爭口舌之勝的無聊遊戲。因為無論哪一個政治人物講了「統」、講了「獨」、講了「一個中國」或不講「一個中國」,都無法改變兩岸的現狀,也無法影響未來兩岸的分與合的前途。
七月二十一日,陳水扁就任民進黨主席,實行政黨合一。他在就職演說中脫稿表示:「如果我們(對中共)的美意無法得到中共相對的回應,我們要認真思考是否要走自己的路,走咱台灣的路,走出台灣的前途。」
於是,台灣的建國黨主席柯文杞就說,「陳總統以『台灣』取代中華民國,已為台灣正名」啦。於是,國民黨立委陳學聖說,陳水扁一番話將令兩岸關係結霜。於是,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劉國琛說,陳水扁的「走自己的路」其實就是走台獨的路。台灣島內為這句話議論紛紛,但實際上毫無意義。因為台灣本來就是在走自己的路,而「走出台灣的前途」也完全看不出有宣布台獨的可能性。阿扁說這樣的話只是讓台灣島內獨派意識較強的人一時過癮而已。
不久前,台灣教育部決定採取「通用拼音系統」來為台灣的人名、地名注音,又再度引起無聊的統獨爭議。因為原來在一九九九年,國民黨主政時期,已決定為了與國際接軌,中文的人名、地名譯音一律採用中國大陸的「漢語拼音」了。誰料民進黨上台後,教育部的「國語推行委員會」改組,新執政黨挑選的委員作出翻案決定,要改用據說能適用國語、客語、閩南語、原住民語言的「通用拼音」,而實際的用意是要與中國大陸採用的漢語拼音有所區隔。當時的教育部長曾志朗則堅持要與國際接軌,仍應採用國民黨時代行政院通過的「漢語拼音」。由於曾志朗的立場與執政黨的基本主張有異,使他在去年底立委改選後組成的新內閣中丟了官。最近,教育部決定採取「通用拼音」,但如果各地方政府覺得通用系統不合用,不打算採行,中央也無法管。台北市長馬英九已決定不採行了。於是,我們日後到台灣,會看到台北市的街道名採用漢語拼音,一些地方上的地名、街道名則採取通用拼音。
實際上,通用拼音與漢語拼音只有百分之十五的差異。認識中文字的人,根本不會理會甚麼拼音,而外國人,其實也不管你甚麼拼音。香港的街道,都是粵語拼音,也未見香港與國際脫軌。其實,台灣中正國際機場,英文是ChiangKai-ShekinternationalAirport。「蔣介石」三個字的英文譯音,就是粵音,既非漢語拼音,也非通用拼音。真不知道爭用甚麼拼音,有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