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灣仔72家房客的歲月

尋找灣仔72家房客的歲月

經歷多次填海工程的灣仔區,將於二○○四年進行最新一期填海工程,居於該區超過半個世紀的老街坊指,雖然四十年代戰後的灣仔居住環境惡劣,數十人擠迫地居於一個面積狹小的單位內,廚房兼作廁所及沖涼之用,猶如電影《七十二家房客》的情節,但街坊都盼港府能保留該處舊有建築物風貌,令大家可以憶苦思甜,回味一番。
由聖雅各福群會及灣仔區議會合辦的「尋找灣仔海岸線」展覽,昨日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行,聖雅各福群會更於下周日舉辦名為「尋歷史足印──景點團」活動,由多名在灣仔區住了數十年的居民,帶領市民參觀區內多個歷史景點。負責有關活動的聖雅各福群會社工冼惠芳稱,希望藉此提醒年輕一代不要忘記香港過去的艱苦歲月,更盼政府珍惜舊有的建築物。
今次觀景團導遊之一的余樵表示,他於一九四七年由內地來港投靠姊姊,當年與姊姊一家居於灣仔太原街一幢三層高樓房其中一個單位。他強調,這個面積七百多呎的單位內居住了三十多人,每間房月租需三至四元,但沒有電力供應。余樵結婚後則轉在春園街居住了數十年。
他並稱,所有窗戶及廚房均沒有門板或玻璃窗,只用麻包袋遮掩,房與房之間都沒有木板間隔。「當時每間房只係等於十三格階磚,然後用個鐵罐作劃界,完全無遮無掩,有啲一家七口只係瞓一張床。間屋冇廁所,又冇沖涼房,所有住客要喺不足一百呎嘅廚房裏面沖涼,同解決大小二便,居住環境非常惡劣。」

五仙一碗「雜碎」有肉有菜
當年十三歲當油漆學徒的余樵,月薪只有五元,但包食包住,並且每月有兩元剪髮津貼。他指當年生活艱苦,一個普通文員月薪只有一百二十元,很多人遂往灣仔交加街公廁前購買酒樓食剩的食物,俗稱「雜碎」。「當時每碗雜碎只係五仙,已經有肉有菜,重有人將喺街邊執到嘅煙頭拆散,然後重新再捲成香煙,以五仙十支去賣畀人,好多人幫襯。」
他更憶述:「當年娛樂好少,只有看電影及飲茶,戲院前座戲票需一毫子,餐室一杯咖啡需三毫,相等於茶樓一籠蝦餃嘅價錢,而最平嘅一盅飯只需兩毫,同𠵱家需要十幾蚊實在平好多!」余樵欷歔地說:「啲樓都拆咗幾次,灣仔亦都變得繁盛咗好多,但我希望當局可以保留番呢度嘅舊有建築物。」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