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美國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在上周二指出,美國經濟仍穩定增長,並把對今年國民經濟成長的預測,從二月時預計的百分之二點五到三,調升為百分之三點五到三點七五之間,然而一周來的美股仍在下跌。上周五美國《華盛頓郵報》揭露,全球最大媒體及互聯網公司「美國在綫時代華納」旗下的「美國在綫」部門,涉嫌利用非常規交易誇大在綫的營業額,涉金額二億七千萬美元。周日,早前爆發會計醜聞的全美第二大電訊營業巨擘世界通訊申請破產。受這兩樁不利消息影響,美股在周一再創新低,杜指與納指分別下跌接近百分之三。
格林斯潘在上周二對美國經濟審慎樂觀的談話,並非無根據。事實上在今年一至六月,美國的製造業生產、庫存、工廠定單、企業經理人採購指標都不斷改善,民間消費也穩健增長,房地產銷售暢旺,還帶動相關的家電、建材、家具等消費,零售業也有上升。
然而,自安然(Enron)申請破產開始,卻逐漸揭發出大企業的會計醜聞。特別是六月以來,涉及會計醜聞的大企業有十間之多,涉及金額均以億美元計。這就嚴重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股市如過山車似的跌後反彈又下滑。股市反覆也使消費者變得小心翼翼,不敢花大錢。六月份公布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創下「九一一」以來最大跌幅。美國看壞經濟的人士正在增加。過去世界各地源源不絕流入美國的資金,今年只剩下去年的十分一。
美國經濟顯然備受企業醜聞拖累。究其原因,是受九十年代後期美國科技泡沫的衝擊。在創新科技公司不斷證券化的過程中,一項被稱為「股票選擇權」(Stockoptions)的設計,是用來激勵公司員工、特別是留住科技人才和高階層主管的財務工具。企業主管的報酬當中,大多包含可觀的「股票選擇權」,即配給他們可在一定期限內出售的股票。由於大企業的股價表現左右了企業主管的財富,因此企業主管就與獨立的會計師合謀,使用各種會計伎倆美化會計帳面,製造利好消息去推高股價。這就是大企業不斷爆發會計醜聞的根本原因。據一些專家認為,這一波的科技泡沫引起的醜聞衝擊,正方興未艾,因此股市還會有一段漫長的調整期。
既然董事會的監管,與獨立會計師的「良心」都不那麼靠得住,那就只有強化政府監督力量,才能管得住企業作弊了。美國國會已賦予證管會更多的權責,政府也在討論設立監督會計師的機構。未來投資者的信心,就要看美國這一波金融改革會有多大成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