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是反映民生的最快工具,社會發生了甚麼事情,都可以在寫實劇或處境劇中找到。香港的電視劇,在東南亞或美加等華人地區甚具知名度。
據我的粗略統計,香港電視劇中出現最多的是「開飯戲」,即是一眾演員同枱吃飯,交代劇情。這不失為好使好用的編劇技巧,萬一其餘地方有甚麼錯漏,都可用開飯戲來補救。
從八十年代看電視劇至今,大家或許跟我一樣,會發現開飯戲最有趣的地方。八十年代初,經濟逐漸蓬勃,百業待興,除了在家裏有開飯戲,大排檔、小菜館間中也有。
八十年代中期至回歸前,香港一片繁榮之景,劇中人物也天天大魚大肉,不是魚翅酒家,就是夜總會之類的高消費場所。小康家庭的開飯戲也甚少在家裏開,總之是充份反映消費主義的時代特性。
到金融風暴後,開飯戲又一變,首先沒了夜總會,然後沒了魚翅酒家,最後連普通的酒樓晚飯也沒了。開飯戲大部份集中在主角家,即使千萬富豪也不例外。
最近的電視劇裏,幾乎沒有上館子吃飯的場景,早午晚三餐都在家裏開。如以電視劇看香港經濟的起伏,的確有點心翳;只希望以後不會在電視劇裏看見主角「食粥三餐」就於願足矣。
編按:李敏請假,專欄暫停兩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