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國際恐怖組織在去年九一一襲擊美國以來,布殊政府的國際戰略的首要任務是摧毀拉登集團。因此,本來相對緊張的中美關係得到了緩和的機會。過去半年來,布殊總統訪問了中國二次,中國胡錦濤副主席也回訪了華盛頓,雙邊關係似乎得到了很大改善。
然而,最近美國國會和國防部分別發布了評估中國軍事實力的報告。由於這二份報告充滿對中國的敵意和懷疑,許多觀察家又開始擔心中美關係的前景。從表面看,這二份報告主題十分相似,都強調中國對美國的戰略威脅。但是它們的背景和主要目的卻有很大差別。
由國會「美中戰略安全評估委員會」執筆的報告之主題是美中貿易對雙邊戰略安全的影響。推動國會進行這一評估的政治動力來自左右兩翼。以勞工組織為中心的左派認為美中貿易使美國的藍領工人喪失工作機會。右翼勢力則認為美中貿易使中國獲得技術與資金,從而形成對美國的長期威脅。這一委員會的成員中絕大部份專家和利益團體的代表一直對中國抱有很強的反感,所以他們的報告並非意料之外。報告的結論是美國必須嚴格限制對華的技術輸出和投資,以免養虎為患。
相對看來,由美國國防部正式發表的《中國軍事力量年度報告》則更值得注意。兩年前,國會通過一修正案要求五角大樓每年發表這一報告。其用意是利用一年一度的報告時機來渲染「中國威脅論」。在冷戰期間,美國也每年發表蘇聯軍事力量的年度報告。中國是繼前蘇聯後唯一享受這種「特殊待遇」的國家。
布殊政府今年是第一次發布這一報告。和兩年前克林頓政府的類似報告相比,今年的報告有幾個顯著特點。
第一,着重強調中國對美國的敵意。報告的前大半部主要是描述和分析中國的大戰略和目標。很明顯,該報告作者們試圖使人相信中國已視美國為敵,並有意圖挑戰美國在東亞的利益。值得注意的是,該報告指出中國政府目前尋求和美國的合作和穩定關係是權宜之計,最終目的是積累實力,挑戰美國。
第二,高估中國的現有軍事實力。報告宣稱中國的實際國防開支目前為六百五十億美元,是官方數字的三倍。而且按以往幾年的增長水平,報告預測中國的國防預算在二○二○年將達二千到二千六百億美元(美國明年的國防預算是三千億美元)。報告還強調解放軍正進行全面和大規模的軍事現代化。而這一現代化是以美軍為假想敵。
第三,認為中國將在台灣海峽衝突中先發制人。報告先是強調中國軍事現代化的主要目標是台灣和阻止包括美國在內的第三勢力干涉。根據報告的評估,台灣目前雖然有絕對空中優勢,但台灣喪失總體軍事優勢只是時間問題。中國如採用武力手段解決台灣問題,很可能會先發制人,閃電式地摧毀台灣的中樞神經系統和防空力量,迫使台北接受北京的條件。
綜觀五角大樓的報告,不難看出所謂「藍隊」的影響。這些觀點並不新鮮,過去幾年在右翼媒體中都被炒作過。然而這次這類觀點出現在美國官方文件中,性質顯然不同,對北京的震盪因此要大得多。
由於這兩份充滿敵意的報告出籠,許多人擔心中美關係是否會因此而重新緊張和不穩。這種顧慮雖然自然,但不必過份。
這兩份報告並不表示布殊政府將立即改變其對華政策,而代表美國國內強大的反華利益集團的聲音,證明這些利益集團仍在繼續努力,試圖使中國成為美國的戰略敵人。在近期內,這股勢力很可能會失望。因為布殊政府的戰略中心是反恐,而不是反華,因此這兩份報告不可能對布殊的中國政策有直接影響。另外,報告發表時機不太好。美國這幾天的頭條新聞是股市崩盤。公眾關心的是杜瓊斯指數,而不是中國的導彈數目。因此,美國的主流媒體僅用了小量篇幅報道這兩個報告,沒有任何轟動效應。
但是,這兩份報告對中美關係的長期負面影響不可低估。從許多方面來看,報告中的許多觀點將被不十分了解真相的政客和普遍民眾接受,從而使美國的對華政策的國內政治基礎愈趨脆弱,中美關係也因此會變得更不穩定。
卡內基國際關係基金會資深研究員 裴敏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