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度雖低<br>企業凸寫:Ahold禾稈冚珍珠

知名度雖低
企業凸寫:Ahold禾稈冚珍珠

總部設在荷蘭的Ahold集團,其名氣與規模絕對不相稱。Ahold是全球最大的食品零售商,在27個國家共擁有9000間商店,僱員超過27萬人,去年的營業額達606億美元。在《財富》雜誌500大企業排行榜(FortuneGlobal500)中,Ahold位列第58,比雀巢公司(Nestle)高出1位。每周進出Ahold旗下商店的顧客人次多達4000萬人,此數字並不包括該集團全球網上銷售系統的客戶人數。

然而,就算是天天光顧Ahold旗下商店的人,相信對Ahold這個集團亦所知不多。究其原因,與Ahold的經營方式不無關係。
先在這裏介紹一下Ahold的業務狀況。(一)Ahold集團9成的營業額來自食品銷售;(二)Ahold不斷擴展業務,四出收購各地商號。
與法國家樂福(Carrefour)和美國沃爾瑪(Wal-Mart)等大型零售集團「劃一化」的做法不同,Ahold容許旗下商店保持原有的風貌,不必掛上Ahold的招牌,也毋須劃一店內的布局和陳設。這也是今時今日仍沒有多少人知道Ahold這家集團的主要原因。
Ahold集團行政總裁范.德.胡芬(CeesVanDerHoeven)坦言,Ahold實行「本土化」政策,是要令客戶以為所光顧的是當地人開的商店;(三)Ahold雖然業務遍布世界,但收益偏重於美國市場和荷蘭本土,其他地方的業務乏善足陳;(四)Ahold正大力開拓網上銷售系統;(五)投資者對Ahold的經營策略並不欣賞,該集團股價一直受壓。

百年歷史老集團
Ahold集團迄今已有115年歷史,很早就成為了荷蘭主要的食品零售商,屬於家族式經營。在1989年,該集團決定「走出荷蘭,放眼世界」。問題在於,哪裏會是Ahold的落腳點?
在歐洲,Ahold受到當地零售集團排擠,實際上無法打入英、法、德等市場,只好轉而開拓其他歐洲國家的市場,但大部份的利潤仍是來自荷蘭本土;Ahold在1996年開始進軍亞洲和拉丁美洲市場,但一直艱苦經營,吃力不討好;至於美國市場,Ahold在1977年首次登陸,但多年來皆不成氣候。直至范.德.胡芬在1993年出任Ahold行政總裁後,他花了8年時間在美國大舉收購,才奠定了今天在美國成功的基礎。
在眾多收購項目中,總部位於麻省的超級市場經營商Stop&Shop可說是最有價值的資產,Stop&Shop在全美國共設有320間商店,去年營業額達88億美元。此外,馬里蘭州的GiantLandover是Ahold集團旗下第2大附屬公司,去年營業額有51億美元,在馬里蘭州的超市行業中更佔主導地位。目前,Ahold的美國超市業務已在繁榮和人口密集的東北部處於龍頭地位。在新英格蘭和馬里蘭州,Ahold的市場佔有率高達4成,而該集團在當地最大競爭對手的市場份額也不過兩成。

拓展版圖受質疑
范.德.胡芬全力擴展全球業務,並積極開拓網上銷售系統,可惜,這些努力似乎無法打動投資者。從去年8月份迄今,Ahold的股價已下跌超過3成,不少人批評該集團自1998年以來不斷透過發行新股和借債以四出收購,擔心此舉最終將損及其盈利表現。
事實上,Ahold的整體業績還是相當不錯。根據SanfordC.Bernstein最近的投資報告指出,儘管Ahold急速擴張,但該集團到5月中的市盈率(PE)為13.2倍,僅稍稍高於Safeway的12.9倍。投資者對此視而不見或多或少與安然(Enron)醜聞的發生有關,令不少基金經理對Ahold如此漂亮的業績心生懷疑。
范.德.胡芬本人也有一定責任。在Ahold於4月發表的2001年度報告中,該集團把按荷蘭會計標準計算的純利數字(約10億美元,與2000年度相若)放在當眼之處,而按美國會計標準計算的純利數字(從2000年度的7.22億美元減少至1.09億美元)卻「低調處理」。這種鬼祟的做法令投資者「疑心生暗鬼」,拖累Ahold的股價在兩日後大跌1成。范.德.胡芬後來也學乖了,他在上月發表的今年首季業績中,把荷、美兩種會計標準計算出的純利一併放在顯眼位置。
眼前的現實是,Ahold在美國和荷蘭本土大有作為,范.德.胡芬何不繼續鞏固其地盤,反為非要擴展其全球網絡不可。雄心萬丈的藍圖始終要建基於現實之上,Ahold近期股價下滑,正好反映投資者的不安,因而每下一步棋皆小心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