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會議成員田北俊公開批評問責局長講得太多說話,令人莫名其妙。難道他不知道,問責局長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向公眾講說話嗎?
問責局長的工作性質已轉變。一位局長說,他現在的工作只有兩樣,一是思想政策大方向,二是到外頭走動會見各色人等,當然包括尊貴的議員。文件檔案、實務、內部功夫,都會交給手下秘書長代勞。以前一個局長現在變了一個問責局長加一個秘書長,問責局長幾乎每天都要做的就是見人。客觀好處就是為政府霸佔了大氣電波和報紙篇幅。
但你要局長見人,卻要他們做啞巴,未免不諳世情。要聽意見,起碼也應該講一講自己的想法,否則如何交流?田少以自由黨主席之尊,應該知道高官以往在行會拍板某政策之前,亦有諮詢不同人士意見,以便行會的討論可以更掌握民情。難道局長只可以關上門諮詢尊貴人士?閉門造車的時代已經過去,市民分得清甚麼是已拍板的政策、甚麼是拋磚引玉要引發討論的初步構思、甚麼是個人意見。
哈,問責制推行近一個月,沒有甚麼大亂子,想不到第一棒卻栽在自己人手上!不無諷刺。這個自己人打自己人,也許比局長多說話少說話更值得深思。
(昨日本欄寫葉澍堃與廖秀冬排位之謎。行政會議按年齡排名,年紀愈大排得愈前。官方資料說,葉澍堃五十歲,廖秀冬五十一歲,但葉卻排在廖前頭。新聞官昨來電澄清,葉五一年九月出生,廖五一年十二月出生,葉確比廖大,名正言順排在廖前頭。雖然兩人今年都未過五十一歲生日,不過官方資料顯然又錯了。)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