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看影碟《生於某月某日》(BlesstheChild),因為有金碧辛嘉,老了,到底還是金碧辛嘉,那張臉,還是勾起人對那些好日子的緬懷,那濃郁的美,像一座城巿的繁華,如今,竟也隨繁華的消逝而消逝。
電影裏,有一條公式;我想說的,是這條公式。
一個小孩,由身世離奇的母親生下來,一般都有異能或怪癖,能見鬼或見神,愛害人或助人;小孩,由親人或仇人撫養;在這齣戲,小孩是女的,母親吸毒,生下來,就扔給姐姐金碧辛嘉。
已經變得像個媽媽的金碧辛嘉很愛這個女孩,女孩有點自閉,到了六歲,開始有人追獵她,要殘害她。記不起看過多少齣這樣的電影:小孩是魔鬼托生,長大了要毀滅世界,於是,一個秘密的正義組織,就要及早消滅他;不然,就是倒過來,小孩是救主托生,長大了要拯救世界,於是,一個秘密的邪惡組織,也要及早消滅他。
大家都要防患未然;毀滅世界是患,拯救世界,也是患;得看處境,看立場。布殊的「拯救世界」,對拉登來說,就是「毀滅世界」;反之亦然。
如果異能小孩是正義的,就有神助;如果是邪惡的,就有魔隨;最後,導演告訴我們:正邪不兩立,正邪永遠在對決,但勝負難分。
公式,絕對的公式。按這條公式生產的電影有多少?石琪兄是專家,或有統計;我是觀眾,看了算。但這條公式,創作人最有共鳴,我們的孩子:作品,生產出來了,究竟會讓衞道之士追殺?還是受邪魔外道追捧?總在意料之外。
這條偉大公式,大概也最能反映美國人的世界觀:他們是神的兒女,只有他們的神是神,神要他們消滅一切邪惡;人家舉行婚禮,他一個炸彈投下去,幾十人死了,婚禮變成葬禮。「噢,真抱歉!在消滅邪惡的過程裏,一點點失誤是難免的。」美國人看待別人的生命,比他們的電影更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