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教育只是政治姿態

發展教育只是政治姿態

不少國家的政府,當遇上經濟發展停滯不前、失業問題嚴重時,都會不期然想到教育,以此作為政治姿態向群眾交代;從長遠的角度來看,發展教育有助培養未來所需的人才,為提高競爭優勢創造條件;從應付眼前問題的角度考慮,這是上佳的緩兵之計,在無法創造就業機會的情況下,又能將失業率降低的一件法寶。但最重要的是,講發展教育,永遠「政治正確」。要迴避問題而又不太明顯地扮鴕鳥,便是拿教育作擋箭牌;至於成效如何,那是後話——事實上,那很可能是下屆政府要面對的一個更大的難題(或爛攤),但目前沒人有興趣管這種閒事。
新力量網絡 呂大樂

目前特區政府論教育,基本上也露出了這種擺姿勢多於講實際的尾巴。一方面,要「超英趕美」——要(在沒有世界一流學生的情況下)搞世界一流大學——為香港長遠競爭力打好基礎。而在另一方面,則趕快加製大量既無充足內涵亦無甚升學接駁功能的文憑,其目的不外乎盡快達標,以向自己證明政府已經為香港應付知識型經濟作出了很大努力,而同時又應付了目前經濟不景氣所帶來的種種社會、政治壓力。

無助創新技術技能
前一個問題暫且不談,只望三五年後特區政府可以交出一些具體的(千萬不要是一大堆不反映現實的統計指標)成績來,不要過去幾年那自欺欺人的一套。至於後者,其實市民大眾心裏有數。在市民眼中,由再培訓到甚麼計劃、甚麼文憑、副學士,都只不過是一些「塘水滾塘魚」的招數。正如一些總結歐美社會經驗的報告指出,這些計劃永遠落後於勞動市場的變化與需要。更甚者是根本就無助於創造新的技術與技能。
各種新的文憑、學歷,其作用只是在這些低學歷、早一階段已在勞動市場遭淘汰的殘酷現實的一群中間,再進行分層、分級,而結果就是在同一社群裏進行新一回的淘汰賽,由擁有這些新「沙紙」的去取代未能拿取這些資格的另一些人。也就是說,這類招數無助於變大將要分配的餅,而是在零和的狀態下進行再分配而已。
或者有人會認為「沙紙」、文憑沒有嫌多的道理。若香港能在短時間之內將接受較高水平教育(至少在名義上)的人口比例有顯著的提高,這不是肯定可以提升香港跟亞洲其他國家的競爭條件嗎?從這個角度出發,多發一些「沙紙」、文憑,似乎沒有甚麼壞處(至於有沒有實際作用、效果,那是另一個問題)。可是,這種考慮似乎沒有認識到「沙紙」乃「位置性物品」,其價值不在於你有多少,而是與競爭對手比較你有的是否較多。更重要的是,跨國資本也並非只看外表,會相信一些地方可以「忽然有很高的教育水平」,從而放心投資。靠製造文憑、副學士救港,恐怕不容易說服本港市民這是一條真的可以通往光明的出路。

政府與市民的鴻溝
以上所寫,只是一個例子。今天特區政府與市民之間的鴻溝,在於大家生活在兩個完全不同的生活世界——前者自說自話,以為市民消極沒有跟上新的方向;後者完全看不出領導層所講的方向是一條出路,在他們眼中,繼續「塘水滾塘魚」是死路多於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