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NoamChomsky的《911》台譯本,記錄這位以異見獲得評論界稱許的麻省理工大學語言學者去年九、十月間的訪問論談,對恐怖主義闡述清晰。Chomsky跟《紐約時報》與Time的主戰聲音並駕齊驅,雖然後者以眼還眼的報復論調佔上風,但美國人有機會聽到另一種理智聲音,有助對災難全面認知,防範侵襲再來。港府卻草率通過嚴苛拙陋的「反恐條例」,保安局長洋洋自得稱「對得住祖國、美國與聯合國」,甚至譴責保皇黨護駕不力,令她frustrating。
保安局長即使無暇啃書,或者嫌Chomsky「話不投機」,可考慮看貝理雅與布殊也是觀眾的焦點電影《坎大哈》。導演麥馬巴夫是伊朗人,是布殊打成「邪惡軸心」的成員。片子九一一前籌拍,雖然叫做坎大哈,但女主角完場前仍在往坎城的途上艱難前行,可能趕不及在妹妹自殺前抵埗。電影調子沉鬱,配樂簡糙,場景就地取材,真是一窮二白,一無所有。美國出兵攻打阿富汗,坎大哈的名字在CNN與BBC超級傳媒中首次現身。關於坎大哈,僅是美軍提供的漆黑一片的焦堡,劃破夜空的飛彈,和翌日頹垣敗瓦的鏡頭。麥馬巴夫先美軍一步,讓我們還見到披戴彩色Burqa的送嫁姐妹團。個把月前,美軍以為受襲,向一個婚禮投彈,將一對新人和十數親友當場炸死。保安局長讀過這段新聞吧,這就是她要對得住美國、加速通過反恐法的底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