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董建華推行問責制已經差不多一個月,公眾及傳媒的焦點均集中於眾新任問責局長身上,反而忽略了多名行政會議非官守「新丁」。但實際上,這些來自政黨及工會高層的「生力軍」在董內閣內影響力非常,且各有政治分工,不可忽視。
特首今次重組行會過程中,完全放棄了前港英的行政局模式,沒有將不同利益集團的代表納入行政會議內,反而不顧部份高級官員及智囊的反對,引入了政黨及工會代表。有政界人士指出,目前五位非官守成員中,自由黨主席田北俊、民建聯主席曾鈺成代表立法會內支持特首的政治力量、工聯會會長鄭耀棠代表基層工會;至於被認定是律政司司長梁愛詩接班人的廖長城,則是特首在法律界的「線眼」,出謀獻策。反而梁振英的角色較特別,雖然他不再是召集人,但他在特首心目中的地位及影響力,不會較政務司司長及財政司司長低。
據接近特首的知情人士透露,在延攬工會及政黨領袖入閣期間,董建華向各有關團體曾特別提出了一個條件,就是一定要「第一把手」,不要副手或普通成員,更不要其他人做代表。知情者形容,這正是整個重組行會的「靈魂」所在:「就係特首要將所有兵器集於一身!」
有政界人士也透露,特首對上述要求十分堅持,曾有獲邀加入行會人士嘗試婉拒特首,認為在政府外支持會較加入行會更有效,但特首隨即表明,需要他們「喺我身邊支持我!」更坦言若該人士不肯加入,也不會接受其他人選。
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認為,自由黨、民建聯及工聯會加入行會的最大作用,是有份參與政策制訂,提出更多意見,與他們在政府外支持是兩回事,對推動政府施政會更有效。
記者:莫劍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