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美國的標準普爾(Standard&Poor's)指數公司宣布,在7月19日收市後將正式更換成份股,在此次更換成份股行動中,將有7間公司被換出,這7間被剔出的公司分別為歐洲的RoyalDutch及Unilever,加拿大的NortelNetworks、AlcanAluminum、BarrickGold、PlacerDome及Inco,而換入的7間新公司分別為UPS、ElectronicArts、eBay、GoldmanSachs、PrincipalFinancial、PrudentialFinancial及SunGardDataSystems。
讀者可曾察覺被剔出及換入的公司之間有何分別?就是換出的全是在美國上市的外國(非美國)公司,而新加入的則全為美國本土公司(U.S.firms)。
至於為何S&P指數公司將S&P500指數成份股內的外國公司剔出?據該公司表示,此舉是希望令S&P500指數更能反映美國大藍籌的情況,亦即是令到S&P500指數成為真正美國藍籌股指數。另一方面,在此時此刻美股大瀉的時候換入全部美國股份,筆者覺得S&P略有托市之嫌。
相信香港朋友較為認識的美股指數是杜瓊斯指數及Nasdaq,但杜指僅由30隻股份組成,其指數的計算方法,是始自百多年前CharlesDow的方法,即是將30隻(經拆細調整後)股份的價格相加而來,此謂之Price-WeightedIndex。這種指數不會理會股份市值的高低,而是股價愈高的股份,其影響力愈大,與現時市場廣泛流行的Market-Value-WeightedIndex不同(即由股份市值的高低來決定其在指數中之比重,亦即影響力。本港的恒生指數及S&P500指數,便屬於這種指數),故機構投資者較少採用杜指作投資組合。
另一方面,由於NasdaqCompositeIndex(即市場常講的納指)是將所有在Nasdaq交易所內掛牌的普通股全都包括在內,故納指的成份股逾4000間公司,因此可能因其成份股過多,同時該指數僅包括在Nasdaq掛牌的股份,略嫌層面不夠廣泛,故機構性投資者較少單獨採用納指。
正因上述原因,S&P500指數是眾多美國指數中,較受投資者採用的指數,故此這次剔出7間非美國公司,加入7間美國公司,某程度可說對美國股份較有利,最低限度在近期美國公司一片虛假帳目危機中,那些以S&P500指數為藍本的退休基金,也被迫要隨之換馬,改為吸納此7間美國公司。
上周上述「新貴」股價曾一度上升,不知能否為疲弱的美股「沖喜」?
電郵:
譚紹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