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

國際視野

華爾街仍受企業醜聞所影響,繼安然(Enron)之後,市值曾高達1100億美元的全美第2大長途電話公司WorldCom亦傳出會申請破產保護,若然成為事實,則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大宗的企業破產個案。
此外,佔杜指成份股比重甚大的強生(Johnson&Johnson),因傳出其在波多黎各生產、主要促進紅血球增長,名為Eprex之藥物,涉嫌與141人因服用該藥物而導致死亡之事有關,正接受美國食品及藥物管制局及司法部調查,並有可能被刑事檢控,令強生股價於上周五急挫15%。
杜指上周五被上述兩宗事件影響出現惡性拋售,收市急挫390點(最多曾跌440點),是有史以來第7大跌幅,納指和標普500指數亦受拖累,分別下跌2.8%和3.8%。
儘管早前總統布殊強調美國經濟基調穩固、前景秀麗,加上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頗具信心地調高美國全年經濟增長預測,可是對疲弱的股市卻起不了甚麼作用,主要是企業醜聞無日無之,這個「黑洞」究竟有多深,根本無法知曉,怎不教投資者憂慮和灰心?

與基本因素背馳
然而美股已出現極度情緒化(emotional)拋售,與基本因素背馳。若從理性方面來衡量,根據ThomsonFirstCall的統計,今年第2季已公布業績的200家標普500企業中,有62%其盈利結果超出一般分析員預期,約有26%則符合市場預期,僅有12%低於預期而已。盈利理想、經濟數據不俗、加上利率低,照計股市應獲支持,沽得如此兇狠,是美股價值偏高,或是預期經濟會出亂子,抑或「有心人」想「撈貨」,甚或是有人趁機向布殊示威?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