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美股繼續受到企業帳目醜聞和美元下跌的打擊,美股連日大跌,短線雖有機會反彈,但由於不明朗因素仍多,後市反覆難免,因此仍未到大量吸納股票的時候。
就連聯儲局局長格林斯潘也認為,帳目醜聞的影響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淡化,雖然目前經濟基本因素好轉,但醜聞引發美股持續下跌,勢將影響到消費和商業開支,格老的言論被理解為聯儲局不會急於加息。
格老可以出手用不加息來救市,但帳目醜聞如何「收科」卻不是他能夠左右的。繼正、副總統都被牽涉入內之後,布殊剛委任的「企業特工隊隊長」──司法特別工作小組主席湯臣(LarryThompson),也被揭發在00年出任副司法部長前,曾任一家信用卡公司的董事,並持有500萬美元該公司股票,該公司則涉嫌濫收費用和誤導顧客,涉款4億美元。湯臣否認同該等問題有關,但事件已令外界懷疑布殊的用人眼光和動機。
美股不振自然拖累全球市場,例如英國富時100指數便跌到6年新低,本港恒生指數也一度跌穿10300點,技術走勢比較差。不過本港新股市場則仍然甚有看頭,特別是在較大型的新股方面,像7月16日掛牌的長江生命科技(8222),當日大部份時間都造2.2元,即時套現者可有近10%利潤,當日收市仍升7.5%,報2.15元,在逆市下算是對捧場客有交代。
不過如要數新股大贏家,除了上市公司大股東外,相信不是散戶,也不是基金,而是充當上市財務顧問的投資銀行,像所羅門美邦從長科就賺了1.3億元財務費用,但同中銀的3家顧問瑞銀華寶、中銀國際和高盛比,前者只屬前菜一碟,因為中銀上市如以上限每股9.5元計,集資額約218億元,則其全球配售和香港承銷的費用共達10.7億元!平均每家顧問行有3.5億元落袋,在股票買賣佣金收入減少之際可謂是一場及時雨。其中高盛更是大贏家,因為尚有稍後上市的渣打銀行(集資50億元)和平安保險(集資100億元)由它包辦。
講回中銀香港上市,投資界意見頗為分歧,看好者認為定價不算貴,且是國內4大行之一,又是中資銀行上市「第一炮」,應同盈富(2800)、地鐵(066)上市時一樣「唔衰得」,為了搞上市,中銀已合併旗下12家銀行,並重新「執靚盤數」,上市後市值更成為僅次於滙豐(005)的本港第2大銀行,必定成為基金大戶愛股,且派息好過存錢在銀行,散戶(白表申請者)更可享有5%價格折扣,因此應該要認購。看淡者則認為,中銀同很多國企股一樣,管理質素不及本港其他銀行,資本回報偏低,不良貸款數量偏高,因此並非投資佳選。
至於如何取捨,請記住:股票是買回來賣的,不是買來死守不放的,只要定價合理「有水位」,則長揸或短炒都可以考慮。
姚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