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硤尾人都是這樣長大的,上一代為了逃避共產黨的統治蜂擁南下,在九龍一隅,一家挨着一家的僭建木屋而居。後來一場大火把家園燒光,政府把居民安置到徙置區。那個時代出現了所謂嬰兒潮(babyboom),家家戶戶閒閒地都有四、五個子女,生活困頓。
一九四九年,國共內戰結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內地居民紛紛逃難來港,石硤尾木屋區在短短兩、三年間就團居了超過五萬人。一九五三年,石硤尾木屋區大火,五萬三千人無家可歸,政府需要興建徙置區安置他們,全港首個徙置區石硤尾邨應運而生,由最初的兩層高稱作「包寧」的尖頂平房演變成七層高的大廈。
石硤尾官小的六二年畢業生胡偉明說:「好多人家嘅單位都唔夠地方瞓覺,每日傍晚捲住蓆子上天台霸位,夜晚喺天台瞓,落雨就走鬼。」
郭美恩說:「我記得石硤尾官小嗰時已經有校服,但係好多同學好窮,冇錢買校服,所以學校都冇規定我哋一定要着校服,學生着嘅多數係啲修修補補嘅舊衫,就算有校服着,都係家姐着完畀細妹,阿哥着完畀細佬。直至有一次開放日,老師選咗我做迎賓,媽咪先特登做套校服畀我。」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