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四十年前,一群小孩子穿着破舊衣衫在貧民聚居的石硤尾區一起上課、玩耍;今天,這群小孩子成了老朋友,約定重遊昔日的學堂,紀念大家畢業四十周年。石硤尾官立小學一九六二年畢業生今日歷史性重聚,道出了香港一群老同窗的動人情誼,也讓人重溫貧家子弟由苦讀求存到成家立室的流金歲月。 記者:蔡元貴
石硤尾官立小學於一九五九年建於石硤尾南昌街,一九六二年第三屆畢業生有七十七人,其中三十名同學和五名老師約定在今日敍舊,當中有六人更是專程由海外歸來。石硤尾官小於七六年停辦,現址已改為聖芳濟各愛德小學。
敍舊的重點節目是重遊母校,各同學會盡量按照六二年畢業照的排位,重拍一次「成年版」畢業照,又會一起再合唱小學音樂堂時唱得滾瓜爛熟的《保羅的小雞》。這個經典聚會的召集人郭美恩說:「我哋九七年已經講定,今年四十周年要嚟個大團圓。點解咁多年都可以喺番埋一齊?我都唔曉解釋,我哋關係真係好好囉,或者人一到五十歲,生活安穩咗,就興懷舊。」
郭美恩表示,六二年畢業後的數年,大多數家庭都沒有電話,但因為住得近,一班舊同窗仍有保持聯絡,但當大家長大後,各自為口奔馳,已經難得聚首。直至近年,大家年過五十,生活安定下來,聚會又多了,只是沒有今次那麼大規模。
師生聚會,有時會瞎扯一輪,說說誰去了深圳「鹹濕」,然後哈哈大笑。師生關係已變成朋友關係,老師會向學生傾訴自己家事,忽然又會說到某某老師已經去世,然後一陣沉默,鼻子一酸;兒時的片段在腦海裏快速搜畫,笑中有淚。
另一位同學黃顯華說:「中學同學感情都冇咁strong(牢固),通常都有小小距離,因為大家會有比較,小學同學嗰種友誼唔同,毫無機心,過癮啲。」當年的畢業舊生,有些已當上了銀行經理、有的做生意、有的做中層公務員、車行經理,也有些已經退休享清福;雖說不上出人頭地,但總算是生活愜意。
郭美恩認為時下的小孩子,人際關係遠不如老一輩。黃顯華也有同感:「我發覺啲仔女跟同學比較疏離,我個女由幼稚園到中學都讀同一間學校,但佢話對學校冇乜留戀,有時我同仔女講番小學團聚嘅事,佢重會話老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