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碼頭業務將是「夕陽工業」?美資大行高盛證券的答案是肯定的,但東方海外(316)主席兼物流發展局基建小組召集人董建成認為香港碼頭業仍有可為;滙豐證券分析員鄭碧海則稱香港正處於壯年期,增長當然不及成長中的內地市場,但投資者仍可得到合理回報。 撰文:羅綺萍
以高盛董事總經理胡祖六為首的4名分析員,日前發表報告,預期香港港口貨運業將是下一個夕陽工業,最大的困擾是香港港口於廣東省貨運出口中喪失競爭力。報告指本港港口平均每個標準貨箱運費比鹽田及寧波港高出1.2倍,相較珠江三角洲港口的運費更高出1.4倍。
現時透過本港港口處理的內地貨物,已由5年前佔中國外貿總額55%降至35%,反映愈來愈多出入口商,將貨物直接運往內地港口。
董建成接受本報訪問時說:「我不會以夕陽工業來形容香港碼頭業,香港一向是市場經濟,價錢貴,客人便去別處,服務好,貴啲也有人來。3年前深圳鹽田的收費是香港50%,現時已拉近到75%,鹽田逐漸加價,香港則逐漸減價。」所以葵涌最近3個月的處理量漸漸回升。
他又說,深圳碼頭仍難以取代香港,所以香港如果在收費上競爭力再強些,陸上運輸的成本再減些,會搶回不少生意。不過,現時加上陸上運輸費,鹽田與香港的收費差距仍達40%。
鄭碧海則對本報表示,以外貿貨值作為依據是重大謬誤,因為這對碼頭經營者來說沒有意義,關鍵是香港處理的貨箱數量,葵通6月份的箱量單月上升9.4%,是連續3個月的上升,已成功追回首季的跌幅,半年有1%的升幅,雖與深圳的逾五成升幅不可同日而語,但已較他預期為佳。
「香港等如一個成年人,再長高的空間有限,深圳則是發育中的青少年,你不能因此便說香港已風燭殘年。」他說,出口跌而箱量仍升,原因可能是中國入世後不再需要用香港的配額,但貨箱仍經香港運送。
鄭碧海說現時香港碼頭處理每個箱仍有200至300元的利潤,即使面對減價壓力,也有利可圖,只是內地碼頭的發展機會更大,港商才逐鹿中原。
董建成補充說,其實今年上半年香港碼頭的營運狀況良好,去年同期有部份馬士基的貨箱由新加坡轉交香港處理,今年則交由馬來西亞處理,撇除這項特別因素,香港上半年的處理箱量升幅更大。
深圳市交通局兼港務管理局港航分局周天麟較早時接受路透社訪問時說:「深圳的處理能力只是香港的三分之一,需要擴建才能追上更大的需求。」故此他預期下半年隨着三個碼頭都接近飽和,吞吐量增幅會放緩,全年總量只為600萬箱,增長20%。
他又稱,香港是自由港,不需要拆貨,但深圳港口因反走私需要拆貨,拆貨率一般為3至5%之間,成本會因此增加,加上香港的結算和清關效率較高,付貨人的實際支出差距會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