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禎兆
書名:《上海101——尋找上海的101個理由》由香港101製作出版,於書展內推出。
是的,據資料顯示,目前上海書寫已成為國內出版業的顯學,每月至少都有數十本有關的書籍湧現,而且印刷排版益發精美,那麼為何還有香港作者去插一腳妄想分一杯羹?
究其實《上海101》的作者有一重不服氣的城市書寫心理,企圖延續自《香港101》(香港文林社,2000)建立的風格,那是一種把城市視作生命體的處理手法。
事實上,近年時常把上海掛在口邊的,上至政客下至如你如我的普羅大眾,都各自有「消費」上海的個別理由。高官的用法顯然是刻意營造危機感,來方便自己推行政策上可佔先機,最少可扮演先知先覺的預言者角色以示價值所在。普羅大眾無論是為了不落伍也好,為了尋找短線旅行的平價地點也好,總之也有自己的消費啟動力在內。但這兩種的觀照角度,都不過是橫切的生硬移植法,來為了個人目的來把上海放進自己預先安排好的位置去。與其說是消費上海,倒不如坦白交代為消費自己設定的夢想角落,反而來得光明磊落得多。
但其實即使目不識丁的流浪街童,都會知道兩個相異的城市,各有悠長的歷史背景,絕非隨便說兩句就可作高下的判斷對比。情況就如董建華開口把南韓隊拿來比喻自己的問責制班子,只會淪為一場笑話,倒不如先捫心自問香港隊何時有力入世界盃才想如何沾光好了。不過這並不代表兩個城市不可作對比,事實上《上海101》的關注焦點正好建基在兩者的對照上,這也是和國內作者下筆成文最大的差異之處。
書中從衣食住行的日常層面入手(所以它也是一本旅遊指南,而且描述對象全有作者強烈的好惡在背後,是一本愛恨鮮明的旅遊讀本),再和虛擬的上海交織(歷史的上海、電影的上海乃至小說的上海),由是迫令不同作者去展現各自的消費上海角度及方法。其中的視野及策略不離作為城市浪游人的心理因素——相信親力親為、腳不到不為景、口不啖不知味;正因為深信城市自身為生命體,才更應以接觸生命的誠敬態度去看待一個城市的生命變化,當中固然更催化我們回省所身處的香港處境。
所以當你為蘇州河旁的倉庫改建成有型有格的藝術展場叫好之時,請不要忘記電影《蘇州河》中垃圾滿河飄的實況(現實還是虛擬世界?),同時又不妨想想我們的城門河為何不能重生而蘇州河竟斗膽誇下海口說可在二○一○重見游魚!在城市的對照下,我們更明白兩者的差異所在:由上海的發展更可映照出香港是一個謊言充斥的城市,但你仍舊可以有自由去決定如何去消費上海乃至腳下的城市,只要生活不僅僅為了麻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