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周末絮語 - 李怡
中銀上市,找渣打銀行做策略性投資者,而長實、新地、恒地、恒隆、信置五大財團均表示會入股中銀,個別財團更表明投資額不會少於渣打銀行。
投資有多種。除了因經濟回報而投資之外,還有一種政治投資──即因政治需要而投資。
※
立法會通過的《反恐條例》規定,普通市民若不舉報「懷疑是恐怖分子的財產」,會被控入罪;媒體若發放「虛假恐怖襲擊的消息」,也會被控入罪。
懷疑而不報,有罪;報假了,也有罪。這等於要「市民代替偵緝人員,去查證恐怖分子的活動,並予以證實,才得以免罪。法之荒謬,莫此為甚。
※
新力量網絡批評問責制實施至今,有四大問題:一、問責局長與公務員分工不清;二、公務員政治中立未清楚確立;三、缺乏問責局長的副職安排,當局長請假時要其他局長「橫調」署任,結果出現個別局長「身兼三職」;四、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既要推銷政策,又要兼顧同僚,角色混亂。
「模糊不清」本就是董伯施政的特點。反正問責高官與各高級公務員大家去捉摸行事就是了。「八萬五不存在」不就是明顯例子嗎?
中聯辦主任姜恩柱說,中央會幫助香港恢復和發展經濟。除了放寬內地人士來港旅遊消費之外,董伯在競選連任期間,還說會制訂人口政策,吸收大陸專才來香港。
聽起來,像是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水平與人才資源都遠遠超過香港似的。 ※
香港失業率再創新高,達百分之七點七。與此同時,民政局又創造了「雙失」青少年這個新名詞。「雙失」者,失業與失學是也。據報道,「雙失」青少年佔同齡青少年十分一。
回歸後,董伯施政屢創新名詞,「八萬五」、「負資產」,現又有「雙失」。從一個人的生命來說,最恐怖的事無疑是青少年時期的「雙失」。
※
全國政協副主席霍英東在《明報月刊》七月號撰文說:「現在香港存在一個大問題,就是:香港不少官員對於回歸這個現實,沒有相應地調整自己的心態,明白回歸是回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來。明顯的一個例子,就在鍾庭耀事件上,有甚麼理由從澳洲請人來做公證,來評定事件呢?」
筆者認為,「沒有理由」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為甚麼要請海外法官參與審案?為甚麼不實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為甚麼終審法庭不設在北京?……。